首页/ 文学/ 散文随笔/ 傅雷家书
散文随笔
傅雷家书
作者:傅雷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22章)
傅雷写给孩子的书信摘编,以短小有趣、轻松而不乏深刻的文字,传达长者的人生智慧和经验,细数青少年成长的迷茫与欢欣。

【简介】《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孩子傅聪的书信摘编,时间跨度为1954年到1966年,话题不局限于生活琐事,还涉及艺术与人生的诸多方面,饱含着为人父母的情感与责任,充满了对子女炽烈而深沉的爱与期望。   这些书信,严肃中透出亲切,深刻却不脱离日常,既充满一个长者的人生智慧和经验,也细数了青少年成长的迷茫与欢欣。看似平淡的家常话,如山间的一缕清风,令人回味。这是一对父子,更是一对知己和良师益友,那种心灵和精神上的共鸣、映照,让人艳羡。   本次为重新编选之新版,以傅聪的生活为主线,全面展现了傅聪的成长历程和心理变化。较之以往版本更完整,且脉络清晰、不枯燥,更流畅易读。

展开
随感
  • S137***386
    《傅雷家书》第一章满是两代人的温情与共鸣。傅雷以书信为桥,既细致叮嘱儿子的生活起居、学业精进,用严谨学识指引成长方向,藏着“严而有爱”的父爱;又坦诚分享感悟,给予儿子尊重与信任,毫无长辈的居高临下。 远方的儿子则以谦逊回应,认真接纳建议、倾诉困惑,展现出对父亲的敬重与依赖。这不是单向的教诲,而是双向的奔赴——父亲在牵挂中传递责任,孩子在倾听中学会担当。尺牍间的字字句句,让我读懂亲情从不是距离能阻隔的,而是两代人彼此滋养、共同成长的羁绊。
  • S138***997
    在这个信息爆炸、沟通愈发便捷的时代,我们似乎很少再静下心来写下一封书信。而《傅雷家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沟通,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心灵的碰撞与滋养。傅雷用书信搭建起与儿子沟通的桥梁,既传递了知识与道理,更传递了爱与温暖。这份爱,跨越了距离与时光,让傅聪在异国他乡有了精神的依靠,也让我们这些读者感受到了家庭教育的力量——最好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引导;不是控制,而是尊重;不是索取,而是付出。
  • S137***517
    读傅雷家书,常觉字字滚烫。他把“父爱”二字写得极重——重到不惜自剖,把半生得失拆成碎银,悄悄塞进儿子的行囊。又写得极轻——轻到只问一句“今日琴练得可顺”,却把整颗心悬在信封里。最惊心的是那句“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最后做钢琴家”,像一盆雪水,把天下父母的急切期待浇得透凉:原来真正的望子成龙,是逼他先长成一个人,再谈其他。于是,那些写满乐理与签名的航空信,终在时光里褪成一张薄薄的底片:底片上站着的,不是大翻译家,也不是钢琴大师,只是一个父亲——把灯火捻到最小,替孩子守了一夜又一夜。
  • S138***861
    读《傅雷家书》随感 翻开《傅雷家书》,字里行间满是深沉的父爱与殷切的期盼。傅雷先生以书信为桥,将艺术见解、人生哲理与处世之道娓娓道来,没有说教的生硬,唯有推心置腹的真诚。 他既关注傅聪的钢琴演奏技艺,细致指点乐理细节与艺术感悟,强调“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更看重人格的塑造,反复叮嘱“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在名利诱惑前,他告诫儿子保持谦逊淡泊;在遭遇挫折时,他鼓励儿子坚守信念、直面困境。 这些跨越山海的书信,不仅是父子间的情感纽带,更像一盏明灯,让我明白真正的关爱是言传身教的引导,是精神层面的滋养。傅雷先生用严谨与温情,教会我们如何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坚守本心,如何在浮躁的世界里保持清醒与纯粹。这封封家书,早已超越了私人情感,成为滋养一代人的精神食粮。
  • S138***498
    翻开《傅雷家书》,字里行间满是深沉的父爱与殷切的期许。傅雷先生以书信为桥,将艺术见解、人生哲理与处世之道娓娓道来,没有说教的生硬,唯有知己般的坦诚。 他叮嘱傅聪“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这份对人格修养的重视,远胜过技艺的打磨。在谈及艺术时,他细致剖析作品内涵,引导儿子领悟“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自然”;面对生活困境,又鼓励儿子以坚韧之心直面挫折,“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这些跨越山海的文字,不仅是父子间的情感联结,更像是一座精神灯塔,让我明白真正的关爱,是教会人独立、自省与坚守。在快节奏的当下,这份沉淀在笔墨中的智慧,依旧能给人温暖与力量。
  • S138***581
    字里行间满是傅雷夫妇对子女的牵挂与期许,既有为人处世的通透教诲,也有艺术追求的真诚点拨。那些跨越距离的叮咛,藏着最朴素的爱与责任,让人体会到,好的家庭教育是言传身教,更是心灵的滋养与陪伴。
  • 像素瑟
    本来只是为了写读书笔记,但是看了之后感觉越看越有内涵,越看越好看
  • zhx
    这封家书里,傅雷对傅聪的叮嘱藏着最深沉的父爱与清醒的教育智慧。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有对细节的牵挂——从饮食起居的叮嘱到艺术修养的点拨,从待人接物的分寸到心性修炼的告诫,字里行间都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真诚。 傅雷既要求儿子成为“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又提醒他“不能只重技巧而轻修养”,这种“先做人后成事”的理念令人动容。在快节奏的当下,我们何尝不需要这样的警醒:无论追求何种目标,都不能丢失对品格的打磨、对生活的敬畏。而信中流淌的跨越距离的牵挂,更让人体会到,真正的关爱从不是占有或束缚,而是以理性与温暖,助力所爱之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 嘻哈帽
    我从《傅雷家书》中读出了一位父亲对自己儿子的深切关怀,担忧他在生活中的各种事情,细致入微,让人感动,哪怕生在一个联系不便的时代,依然用着最原始的方式记录着亲人之间的交流。
  • S137***367
    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从今以后,一辈子记住这一点。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