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 世界名著/ 傲慢与偏见
世界名著
傲慢与偏见
作者:简·奥斯汀、王科一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62章)
世界文坛珍品,历经十七年沉寂得以出版,先后十三次改编为影视作品。毛姆将本书列入“世界十大小说”

【简介】班纳特夫妇有五个女儿,班纳特太太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五个女儿嫁出去。这五个女儿性格各异,对待爱情的态度也不同, 新来的邻居彬格莱先生富有且未婚,他的朋友达西先生更是个黄金单身汉,这二人的出现,打破平静的乡居生活,并由此引发一系列意外与误会,还好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随感
  • S137***494
    《傲慢与偏见》以细腻笔触勾勒出19世纪英国乡绅阶层的婚恋图景,简·奥斯汀用“傲慢”与“偏见”两个词,道尽人性中最微妙的博弈。达西因阶级优越感而显露的傲慢,伊丽莎白因最初误解而生的偏见,恰似一面镜子,照见每个人在关系中的自我设限。 书中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在日常对话与社交场景中,让人物在碰撞中逐渐卸下伪装。当达西放下身段写信剖白心迹,当伊丽莎白重读信件后开始反思,偏见的坚冰便已消融。这让我想到,现实中人与人的隔阂,往往也源于先入为主的标签——我们急于评判他人,却忘了给彼此了解的时间。 奥斯汀用幽默化解严肃的阶级议题,也提醒我们:真正的平等,始于尊重与倾听。合上书页,仿佛听见伊丽莎白与达西在彭伯里庄园的笑声,那笑声里藏着比爱情更珍贵的东西——对人性的包容与理解。
  • S137***890
    偏见是蒙蔽真心的雾,傲慢是推开良缘的墙,《傲慢与偏见》最动人的,是两人打破执念、看见彼此纯粹的过程——爱从不是完美匹配,而是愿意为对方卸下伪装。
  • S138***673
    第三章的舞会场景,像一面镜子照出角色的真实底色。达西因“傲慢”对伊丽莎白的轻视,与宾利对所有人的温和形成鲜明对比,也让伊丽莎白初生出“偏见”的萌芽。 最妙的是奥斯汀对细节的刻画:达西拒绝邀请伊丽莎白跳舞的傲慢言辞,被伊丽莎白听闻后,她没有羞怯退缩,反而以聪慧的反击展现出独立人格。这不仅是两人初次冲突的起点,更暗示了“傲慢”与“偏见”的共生——达西的身份优越感催生傲慢,伊丽莎白的敏锐则让她轻易将他人的冒犯转化为偏见。 这一章让我明白,人与人的误解往往始于第一印象的片面,唯有放下预设,才能看见真实。
  • S138***673
    简·奥斯汀以一句“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开篇,瞬间勾勒出当时英国乡绅阶层的婚姻观——婚姻常与财富捆绑,而非情感。 第一章通过贝内特夫妇的对话,将人物性格与核心矛盾初现:贝内特太太满心为女儿谋算婚事的急切,与丈夫带点嘲讽的冷静形成反差,也暗示了五个女儿未来的婚恋困境。 这一章的精妙在于,它没有直接评判这种世俗观念,而是用细腻的对话和场景,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当时社会对女性婚恋的束缚。看似日常的闲谈,实则为后续“傲慢”与“偏见”的碰撞埋下伏笔,也让我对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有了初步认知。
  • S137***730
    《傲慢与偏见》以细腻笔触勾勒出19世纪英国乡绅阶层的婚恋图景。伊丽莎白的独立聪慧与达西的傲慢隐忍形成鲜明对照,两人从误解到相知的过程,打破了门第与偏见的桎梏。奥斯汀用诙谐的叙事揭露了当时以财富衡量婚姻的世俗陋习,证明真爱应源于灵魂的契合。这部作品不仅是浪漫的爱情史诗,更传递出平等与尊重的婚恋观,至今仍能让读者在细腻的情感描摹中,感受到跨越时代的思想光芒。
  • S138***661
    《傲慢与偏见》的开篇便极具讽刺意味,“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一句话便勾勒出当时英国乡村的婚恋图景——婚姻与财富、地位紧密捆绑,爱情反而成了奢侈品。班纳特太太满脑子都是为女儿们物色富有的丈夫,其急切与功利,恰是那个时代女性生存困境的缩影:没有独立财产,便只能将婚姻当作安身立命的筹码。 相比之下,班纳特先生的幽默与冷眼旁观更显难得,他对妻子的调侃,暗含着对世俗婚恋观的不屑。第一章虽未让主角伊丽莎白与达西登场,却通过邻里间的闲谈、班纳特夫妇的互动,为后续的故事埋下伏笔。它让我意识到,奥斯汀的文字看似轻快,实则字字珠玑,用细腻的笔触剖开了当时社会的虚伪与偏见,也让我对后续主角们冲破世俗束缚的爱情充满期待。
  • S137***937
    第四章以伊丽莎白的视角,揭开了达西“傲慢”表象下的复杂心性,也暗藏了莉迪亚姐妹的性格伏笔,让我对“偏见”的形成有了新思考。 伊丽莎白因达西舞会拒舞的举动,先入为主认定他傲慢无礼,却忽略了他不善社交的内敛本质;而莉迪亚对军官的狂热、基蒂的盲从,也预示着她们日后因冲动酿成的麻烦。这让我意识到,偏见往往源于片面观察——我们总习惯用某一个瞬间的印象,给人贴上永久标签,却忘了每个人都有未被看见的侧面。达西的“傲”与伊丽莎白的“偏”在此初遇碰撞,也让后续两人打破固有印象的转变,更具张力与深意。
  • S137***937
    第三章的舞会场景,像一面镜子照出角色的真实底色。达西因“傲慢”对伊丽莎白的轻视,与宾利对所有人的温和形成鲜明对比,也让伊丽莎白初生出“偏见”的萌芽。 最妙的是奥斯汀对细节的刻画:达西拒绝邀请伊丽莎白跳舞的傲慢言辞,被伊丽莎白听闻后,她没有羞怯退缩,反而以聪慧的反击展现出独立人格。这不仅是两人初次冲突的起点,更暗示了“傲慢”与“偏见”的共生——达西的身份优越感催生傲慢,伊丽莎白的敏锐则让她轻易将他人的冒犯转化为偏见。 这一章让我明白,人与人的误解往往始于第一印象的片面,唯有放下预设,才能看见真实。
  • S137***803
    - 伊丽莎白的“偏见”:因达西初次舞会的冷淡态度,便将他标签化为“傲慢无礼”,忽视了他隐藏的善良与担当,险些错过真爱。 ​ - 达西的“傲慢”:出身优渥让他习惯性与他人保持距离,用“傲慢”掩饰对社交的不适,也让他最初看不清自己对伊丽莎白的感情本质。
  • S137***937
    读《傲慢与偏见》第二章有感 第二章通过贝内特夫妇的对话,将故事核心矛盾初现。贝内特先生以戏谑口吻调侃妻子对新邻居彬格莱先生的狂热,既显露他的清醒通透,也暗讽当时社会女性“为嫁而谋”的现实压力。 贝内特太太反复强调“五个女儿的终身大事”,将婚姻等同于生存保障,其焦虑直白又真实。而彬格莱先生的到来,在她眼中并非单纯的新邻,更像是改变女儿命运的“机会”。 这一章没有激烈冲突,却用日常对话勾勒出19世纪英国乡绅阶层的婚姻观——女性常被置于被动的“待价而沽”处境,也为后续伊丽莎白打破这种世俗偏见、追求精神契合的爱情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