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中国史/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文明的碎片
中国史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文明的碎片
作者:张经纬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88章)

【简介】本书是博物馆里的人类学家张经纬继《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后重磅新作。全书分为十二章,延续了前作十二件文物讲历史的基本格局,其中既有博物馆里从来不缺的青铜器、陶器、瓷器、帛画、砖画等常见文物,也有香炉、铜镜、赏石、文玩等特色文物,甚至还包括皇家私家园林、各地戏台戏楼之类不可移动文物。 每章分为六节,第一节讲述与文物有关的故事;第二节完成对该文物的现象学描述;第三节进入历史空间,将物质文化与时代脉络融为一体;第四节从更高的维度尝试对该文物的结构性分析;第五节展开艺术品与艺术史的对话;最后一小节则揭示文物作为时代表征所象征的文化隐喻。 全书共收入200余张高清文物图片,几乎覆盖几乎青铜、陶瓷、书画、工艺,以及建筑等各个博物馆收藏门类。带读者跟着文物,重新走进历史。

随感
  • 是怡芸
    从博物馆里的点点滴滴看中国发展历史,非常有意思。
  • S132***576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文明的碎片》这种解构与重构的历史书写,让每个参观者都成为手持马赛克的拼图者。当我们在汝窑天青釉的残缺处窥见宋徽宗的精神困境,在郑和船队遗落的龙泉瓷片中感受十五世纪的海上风云,历史便不再是凝固的标本,而成了可触摸的生命体。博物馆的每道裂痕都在诉说:文明从来不是单线条的进化史,而是无数碎片在时间长河中碰撞出的璀璨星云。
  • S131***098
    这册“碎片史”以器物为棱镜,将五千年文明解构成无数次文明的自我解构与重构——良渚玉琮的“神徽”在礼崩乐坏中褪色,却化作三星堆纵目面具的迷离瞳光;敦煌经卷的朱砂批注未干,安史铁蹄已踏碎驼铃古道。当唐三彩的釉泪凝成定窑白瓷的素笺,我们方知:历史从非连贯的史诗,而是器物与人心共谋的拼图游戏,每个碎片都折射着文明在裂痕中重生的微光。
  • S132***629
    博物馆的文物始终在解构线性史观:明代紫砂壶的包浆里藏着文人茶席上的精神起义,清代瓷母瓶的彩釉拼贴着帝国最后的审美狂欢。玻璃展柜中的每道裂痕都是通往平行历史的虫洞,提醒我们所谓"进步"不过是后人强加的叙事陷阱。当文物以物质形态穿越时光,历史终于挣脱文字的霸权,在铜绿与冰裂中显露出更本真的面容
  • S131***405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文明的碎片》,就像在逛博物馆。青铜器上的字、陶罐的纹路、古画的线条,这些老物件都是历史留下来的“小碎片”。作者把这些文物串起来,讲了中国从远古到现在的发展故事。读的时候,我发现历史不只是书上的大事,更是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手艺和坚持,看着这些碎片,能真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生命力。
  • S131***863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文明的碎片》别具一格。作者张经纬借多样文物串联历史,从故事到文化隐喻层层剖析。200 余张高清图片加持,让读者仿若置身历史长河。它打破传统史学枯燥感,以小见大,是一本兼具趣味与深度,能引领我们触摸文明脉络的佳作。
  • S132***642
    博物馆里的中国历史,让我了解到更多中国的文物,可细细品味。
  • S131***991
    这是一部以文物为媒介重构中国精神史的匠心之作。作者延续前作“极简”风格,通过十二件代表性文物,串联起从汉代至清代的文明演变,以“仙境”“神山”“寻仙”等主题切入,揭示古人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书中既有对鎏金银竹节铜熏炉与汉武帝寻仙执念的关联性解读‌,也剖析了《洛神赋》、宋徽宗祥龙石等艺术符号背后的文化隐喻‌,将青铜器、帛画、园林等不同载体统一于“造梦与探索”的叙事框架,展现文物背后共通的宇宙观与生命哲学‌。尤为可贵的是,作者以人类学视角打破传统文物研究的藩篱,不仅配以200余幅高清图片增强沉浸感‌,更通过多年讲座经验凝练出“速成”解读法,让晦涩的文物名称与工艺细节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切片‌。这部作品既是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创新实践,亦为现代人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兼具学术深度与大众亲和力的新范式。
  • S132***665
    推荐阅读
  • S132***809
    读这本书仿佛在与千百年前的人在对话,里面有他们的审美,价值观等等,我们能够从中窥见古人精神的一角。
同类书籍推荐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 显微镜下的大明(张若昀、王阳、戚薇主演同名影视剧原著)
    马伯庸
  • 国史系列(套装共5册)
    赵春阳
  • 二十四史:完本精校大全集(全24册)
    国学网
  • 十三堂史记通识课
    张大可
  • 地理中的中国史(套装共2册 | 世界读书日独家首发)
    艾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