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史学专著/ 灿烂敦煌
史学专著
灿烂敦煌
作者:樊锦诗、赵声良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23章)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合作撰写,融数代敦煌人的智慧于一炉。

【简介】敦煌石窟是闻名世界的佛教文化遗迹,也是古代东方艺术的宝库。季羡林先生认为,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著名敦煌学家樊锦诗、赵声良长年身处戈壁,在数十年研究的基础上合作撰写本书,介绍敦煌的历史与文化,解读石窟的塑像与绘画艺术,道出数代敦煌人的坚守与热诚。

随感
  • S138***440
    指尖翻过书页,仿佛穿过千年风沙,一脚踏入了那片被时光偏爱的戈壁。《灿烂敦煌》没有堆砌枯燥的史料,而是以细腻笔触,让壁画上的飞天舒展衣袂,让洞窟里的经卷透出墨香,让鸣沙山的风、月牙泉的水,都化作可感的温度。 最动人心的,是那些藏在色彩与线条里的“执着”。画师们在幽暗洞窟中,以岩壁为纸、矿物为墨,一笔一画勾勒信仰,哪怕无人知晓姓名,仍将虔诚与匠心融进每一道笔触;僧人信徒们跨越万水千山,将经文抄录、译介,让智慧在风沙中传递,从未因艰险而停歇。这不是转瞬即逝的绚烂,而是一代代人以生命浇灌的永恒——就像沙漠中的胡杨,扎根贫瘠,却绽放出最热烈的生命力。 合上书页,敦煌的灿烂早已不止于壁画与经卷。它是绝境中的坚守,是平凡人的不凡,是穿越千年仍能照亮人心的精神微光。
  • S138***292
    翻开《灿烂敦煌》,仿佛推开了一扇连通千年的门,风沙裹挟着壁画的色彩、经卷的墨香与石窟的沉静,直直扑面而来。这本书没有停留在对敦煌文物的简单罗列,而是以细腻的笔触,将敦煌从魏晋到元明的兴衰、工匠与僧侣的坚守、文明交融的轨迹娓娓道来,让我在文字间读懂了这份世界遗产真正的“灿烂”所在。
  • S138***440
    指尖翻过书页,仿佛推开了敦煌莫高窟厚重的石门,千年风沙裹挟着丝路驼铃,在字里行间徐徐铺展。《灿烂敦煌》没有停留于洞窟形制的枯燥考据,而是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壁画中飞天的衣袂流转、彩塑前信徒的虔诚守望,让每一尊造像、每一抹色彩都鲜活起来。 最动人心魄的,是那些跨越千年的人文温度。画师们在幽暗洞窟中挥毫,将信仰与才情注入笔墨,即便岁月侵蚀,壁画上的供养人笑容依旧真切;僧侣们在经卷上誊写经文,墨迹里藏着对佛法的执着与坚守。 合上书页,心中满是震撼与敬畏。敦煌的灿烂,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的辉煌,更在于它历经沧桑却始终闪耀的文明光芒。它是丝路文明交融的见证,是中华文脉绵延的印记,提醒着我们,那些沉淀在历史深处的文化瑰宝,正是民族精神最深厚的滋养。守护敦煌,便是守护这份穿越千年的灿烂与深情。
  • S138***440
    纸上敦煌:在墨痕里触摸千年风沙 翻开关于敦煌的典籍,最先撞进眼底的从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藏经洞里一卷残纸上的墨迹——或许是僧侣抄经时不慎滴落的墨点,或许是商旅在《王昭君变文》旁写下的“甚佳”批注,这些细碎的痕迹,让千年的敦煌忽然有了温度。 敦煌从不是博物馆里静止的壁画与雕塑,琵琶声或许和今日月牙泉的晚风仍有共鸣 最动人的,是敦煌的“不完美”。藏经洞的文献多是残篇,壁画也有褪色与残缺,但正是这份不完美,藏着最鲜活的生命力。它让我明白,历史从不是由帝王将相的功业独家书写,那些无名的抄经人、画工、商旅、戍卒,才是敦煌真正的主人。他们的悲欢、信仰与日常,被风沙封存,又在后世的书页间苏醒,提醒我们:每一粒敦煌的沙,都藏着一个关于“活着”的故事。 合上书页时,仿佛仍能听见风沙掠
  • S137***292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敦煌佛教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莫高窟的营建也进入了黄金时代。第148窟卧佛佛像的面部表情慈祥,线条圆润流畅,衣服褶皱自然垂落,像丝绸一样,体现了盛唐以丰腴为美的审美风尚
  • S137***292
    公元366年,有个叫乐僔的和尚从中原云游到敦煌。他走到宕泉河畔的高地上参禅,睁眼时看见三危山射出万道金光,里面好像有上千尊佛现身。乐僔觉得修行感应,就请工匠在岩壁上凿了个石窟修行。后来另一个叫法良的和尚也来这儿,在旁边又凿了一个石窟,之后这里的石窟就越凿越多。 没想到莫高窟的背后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 S137***422
    《灿烂敦煌》就像构建了一个奇妙的时空隧.道,邀请读者亲身"参与"到敦煌的考古历程中,将凝固的历史转化为一场沉浸式的视觉体验。
  • 阿於
    鸣沙山的风,吹不散莫高窟的光。石壁上,石青飞天衣袂若舞,赭石供养人藏着丝路密码,连角落的小老鼠都带着烟火气。它不只是壁画与经卷,更是樊锦诗们的守护,是文明的流动。千年风沙未改其色,反而让这份灿烂,成了照亮人心的永恒力量。
  • 徐建春
    时代的变迁,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