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科学/ 社会学/ 乡土中国
社会学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7章)
社会学经典著作

【简介】“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的著名著作之一,作者尝试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进行深层剖析,深入浅出地讨论了结构之构成、功能、运行体系等等,展现了社会结构是如何支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本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但是所蕴含之道理发人深省,时至今日仍然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社会学著作。

随感
  • S132***717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深刻剖析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结构与文化内核,揭示了乡土社会独特的“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书中指出,乡土社会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形成了一种“熟人社会”,人际关系如涟漪般由近及远层层推开,这与西方“团体格局”下的契约社会截然不同。 费孝通对“文字下乡”的讨论尤为发人深省——乡土社会的经验传承依赖口耳相传,而非抽象文字,这种“面对面社群”的运作方式体现了文化的在地性。而“无为政治”“长老统治”等概念,则进一步展现了乡土社会如何通过传统习俗维持稳定。 阅读此书,让我重新审视现代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逝的乡土逻辑。书中理论不仅为理解传统中国提供了钥匙,更对当下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与融合具有启示意义。费孝通的洞察力与人文关怀,使这部作品成为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 S132***767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扇通往中国乡土社会深处的钥匙,让我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国乡土社会的肌理与脉络。如今,城市化变革,乡土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深植于乡土的文化基因,如对土地的眷恋、对亲情的珍视、对传统的尊重,依然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既要拥抱时代的变化,也不能忘记曾经的道路,就这样才能让乡土社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 杨晓波
    本科时第一次读当故事书看,硕士的时候为了写论文精读,工作后给学生的书单里也有它。先生的书常读常新,配合苏力的《送法下乡》一起看,更有深刻体验。法律的移植和借鉴,不可能脱离其本土人文环境。当然,现在的中国,早已有了走自己法治道路的自信!
  • 林启贤2232441511
    随着城市化推进,乡土文化面临冲击,但方言、手工艺、地方饮食等仍被部分保留。例如乡村旅游兴起后,传统农耕展示、民俗表演成为文化再生的新路径 。这种“土”与“新”的碰撞,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 廖振辉2232441131
    乡土中国这一本书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将我们带入农村,带入基层,文中所写的内容大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深厚底蕴,从社会结构,人际关系,道德观念等多个层面队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文化进行剖析,使得我在惊诧一些乡土文化的同时又被一些传统朴素的价值导向所吸引。这也引起我在生活中多方面的思考,人最朴素的价值情感是什么,在哪里,如何形成等等。 在乡土中国里面我都仿佛被拉回到那个年代,生活在农村基层,感受着每天的劳动,感受着土地对于殷勤的农民们意味着什么。为此,才有了我对许多关于当时社会结构的了解,更加明白身处在当时社会下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回到现在,我也许才对我的长辈们以及深刻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一定的了解,明白他们内心的精神闰土。
  • 营销221祝鑫荣2232441409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剖析中国乡土社会的经典。身为党员,读此书是对国情的深探,更是对使命的重思。 “差序格局”揭示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特点。这提醒党员在基层工作中,既要尊重人情,更要秉持公正,让党的关怀无差别惠及群众。“礼治秩序”呈现乡土独特规范。党员应从中汲取养分,加强道德修养,借鉴其教化作用,将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文化,推动文明建设。 费孝通先生的调研态度值得党员学习。在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党员需深入基层,以扎实调研为据开展工作,不主观臆断。 当下乡土社会面临转型,党员重任在肩。既要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又要保护乡土文化精华,实现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共进。 《乡土中国》为党员认识国情提供指引。我们应汲取智慧,践行使命,以对乡土社会的理解为基,在乡村为中国梦贡献力量。
  • 王嘉伟2232441432
    费孝通在“家族”章节中,以犀利笔触揭示了中国乡土社会家庭结构的独特性。西方家庭以夫妻为主轴,情感交流是核心;而中国乡土家族以父子、婆媳关系为骨干,像藤蔓般横向延伸,形成纵向主轴支配下的庞大网络,承载着经济、政治、宗教等多重社会功能。这种结构下,家族利益高于个人情感,婚姻成为维系家族延续的纽带,夫妻关系常被压抑。传统家族制度虽保障了社会秩序与文化传承,但也限制了个体发展。如今,小家庭模式逐渐兴起,可家族观念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交与伦理。这让我意识到,理解家族文化的演变,正是读懂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切口。
  • 吴绅弘2232443228
    在费孝通先生的笔墨里,江南水乡的稻浪不仅翻涌着千年农耕文明的沉淀,更暗涌着中国社会转型的阵痛。当我合上这本泛黄的《乡土中国》,耳畔仿佛回荡着泥土开裂的声响——那是传统乡土社会在现代化浪潮中逐渐解体的呻吟。费先生笔下"差序格局"的涟漪,正在被钢筋混凝土森林里的电梯间切割成规整的方格;"无讼社会"的温情,正在被写字楼里的劳动合同条款取代。这场持续百年的社会转型,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加惊心动魄。 在江南古镇的茶馆里,我目睹过这样的场景:两位老者品茗对弈,不需言语便知对方是宗族里的哪一支,该用怎样的礼节相待。这种流淌在血脉里的亲疏秩序,正是差序格局最鲜活的注脚。费孝通用"水波纹"比喻这种以己为中心向外推展的人际网络,每个涟漪的荡漾都遵循着"亲亲、尊尊、长长"的隐形法则。 当这种液态的关系网络遭遇现代社会的刚性契约,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北上广的咖啡厅里,"校友会"替代了宗祠,"同乡群"重构了地缘纽带。年轻人用微信红包维系着老家的"人情债",在朋友圈点赞中完成礼尚往来的数字仪式。差序格局并未消失,而是以数据化的形态在云端重生。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往往充满张力。某互联网大厂的会议室里,CEO称员工为"家人",却在季度考核时严格执行末位淘汰。这种将差序格局异化为管理工具的做法,恰折射出现代社会的精神分裂。 湘西苗寨的"议榔"制度至今仍在运转,寨老们用古歌调解纠纷的方式,仿佛让费孝通笔下的"无讼社会"穿越时空而来。这种依靠传统习俗和道德教化的治理模式,在西南山区依然保有惊人的生命力。当现代法律文书与苗族古歌在调解室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种治理逻辑的碰撞,更是文明演进的复杂图景。 在华北某新农村,我曾目睹这样一幕:村民因宅基地纠纷闹上法庭,判决书下来后双方却按传统"吃讲茶"的方式和解。法治的刚性判决最终让位于"人情大于王法"的柔性智慧,这种吊诡的现象揭示着文化惯性的强大力量。礼治秩序如同祠堂屋檐下的蛛网,看似脆弱却韧性十足。 在全球化与在地化的撕扯中,中国乡村正在经历凤凰涅槃。浙江丽水的"云上村落"将梯田搬进直播间,贵州侗寨用大数据保护民族刺绣。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乡土基因在数字时代的进化突变。
  • 王嘉伟2232441432
    费孝通笔下的“乡土本色”与“差序格局”,至今仍在现代社会中若隐若现。时代变迁中,乡土文明正经历者创造性的转化。茶园变实践区,老宅变景区,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但是内核却并不与表象分离。读懂《乡土中国》,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密码,更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守护文化根脉、寻找精神原乡的必经之路。我想我们要在时代浪潮中,保持着血脉的温度和精神的清醒。
  • 樊有丽2232441311
    读《乡土中国》,仿若推开一扇通往传统乡村社会的大门。费孝通先生以敏锐洞察剖析乡土特性,从“差序格局”到“礼治秩序”,字里行间尽显乡土智慧。它让我明白,乡村不仅是地域,更是文化与情感的根系,承载着民族精神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