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 我与地坛:(插图版)
文学
我与地坛:(插图版)
作者:史铁生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33章)

【简介】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的散文质朴通透,蕴含深刻的生命哲理,被誉为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这部散文集选取了《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秋天的怀念》《合欢树》《黄土地情歌》等史铁生最为经典的散文。其中《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最为经典的散文之一,全文感情深厚隽永,哲理含蓄,感人至深,是史铁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多年来他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

随感
  • S136***179
    地坛的黄土地上,藏着史铁生对生命最沉的叩问。那土地不是冰冷的背景,是母亲的脚印、命运的回响,更是他从绝望里站起的支点。文字里没有嘶吼,只有土地般厚重的温柔,读来像听一首低吟的情歌,唱着对苦难的和解,对平凡生命的敬畏,让人心里又酸又暖。
  • S136***165
    “人的本质是 欲望”,这句话让我瞬间醍醐灌顶。对啊,人就是由各种各样的欲望组成的。有人想功成名就,有人想富可敌国,有人希望家国平安,有人把荣誉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等等,都是各种各样的欲望,各种各样的人。
  • S136***165
    “人的本质是 欲望”,这句话让我瞬间醍醐灌顶。对啊,人就是由各种各样的欲望组成的。有人想功成名就,有人想富可敌国,有人希望家国平安,有人把荣誉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等等,都是各种各样的欲望,各种各样的人。
  • S136***358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么活的问题”,这是史铁生对于死的定义,其实,人固有一死,但是知道了自己会死,为什么还要出生?对此,我想说,读书难道只读最后一页吗?所以,人生之书并不是直面死亡,重要的是其中的内容,你活出了怎样的人生?书写了怎样的价值?
  • S136***568
    生命的苦难从不是选择题,就像园子里被碾压又绽放的野花,被风雨摧残却依旧扎根的草木,它们从不会追问“为何承受”,只是本能地向上、向光,在有限的时光里活出自己的姿态。史铁生笔下的母亲,是苦难里最温柔的底色。她悄悄跟在轮椅后,在拐角处的目光里藏着千万句牵挂,却从不说出口——这份“欲言又止”的爱,让我们读懂,苦难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总有人在背后,用沉默的守护为我们撑起一片天。
  • S136***338
    第一章中,地坛的万物运用拟人化,显得生动形象,体现了他们和“我”一样不知道为什么要来这个世界。地坛的这一切描写使我感到史铁生对生命的迷茫。
  • S136***165
    最戳心的从不是文字的华丽,而是他把自己摔进深渊后又爬出来的坦诚:他写母亲生前没说出口的牵挂,写自己后来才懂的“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字里行间全是对“来不及”的愧疚,却又在这份愧疚里,长出了好好活着的勇气。原来地坛从不是一座静止的园子,它是一面镜子,照见过往的伤痛,也映出了生命该有的韧性——就像园子里那些不被注意的草木,无论经历多少风雨,总会在春天再冒新芽。
  • S136***179
    史铁生笔下的地坛,是陌生人灵魂的暂歇地。不必知晓对方过往,一句寒暄、一次默然相伴,便成了困境中的微光。这份不掺功利的相逢,恰如地坛的草木,静默却有力量,让我读懂,人间温暖,有时无需深交,只需片刻的共情与懂得。
  • S136***179
    史铁生将“跑赢死亡”的渴望,藏在对刘易斯奔跑姿态的凝望里,让我读懂梦想最动人的模样——它从不是完美抵达的终点,而是与命运对峙时不肯认输的倔强。最初,他盼着像刘易斯般在跑道上证明自己,挣脱残疾的枷锁;后来却在一次次目睹遗憾、亲历病痛后明白,真正的梦想是接纳不完美,在“无法奔跑”的人生里,用文字跑出另一片旷野。这种从向外求索到向内扎根的转变,让我懂得所谓梦想,终是照亮困境的光,而非困住自己的墙。
  • S136***179
    母亲藏起担忧默默守望的细节,戳中人心最软处——她用“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的沉默,托住了儿子的绝望。这不仅是个人与命运的对抗,更是一场用母爱熬煮的、关于“好好活”的生命教育,读来既疼又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