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 散文随笔/ 我的阿勒泰(马伊琍、周依然、于适主演同名影视剧原著)
散文随笔
我的阿勒泰(马伊琍、周依然、于适主演同名影视剧原著)
作者:李娟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30章)
随感
  • S137***320
    读这本书时像被作者牵着手,一步步走进了阿勒泰的四季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满是能触到温度的细节。 那只引着“我”追进松林的红狐狸,是阿勒泰冬天最灵动的注脚——雪地里的“咯吱”声、消失的梅花印,把冬日的静谧与童趣揉在了一起,让人仿佛也踩着积雪,心跳随着狐狸的身影轻轻加速。而毡房里铜壶煮着的奶茶、混着松木火的奶疙瘩香,又瞬间将冬日的清冷烘得暖融融的,原来寒冷的尽头,藏着这样踏实的烟火气。 夏天的喀纳斯湖更让人挪不开眼,“云影在湖面慢慢走”“鳟鱼溅起凉丝丝的水花”,文字像有画面感的风,吹来了湖水的清冽;滚动的羊群、缠着晚霞的炊烟,又把草原的辽阔与温柔铺展开来。原来阿勒泰的美从不是单一的,是冬天的雪与暖、夏天的蓝与绿,是自然的灵动与人间的烟火,交织成了让人牵挂的模样。 合上书页才懂,作者笔下的“净土”,不只是阿勒泰的风景,更是藏在记忆里的纯粹与安稳——不管走多远,想起这里的风雪与炊烟,心里就有了归处。
  • 林仕毕202411010530
    《我的阿勒泰》不是传统游记,而是李娟用文字编织的草原牧歌。她笔下的阿勒泰没有滤镜式的浪漫,只有牧民随季节迁徙的奔波:跟着羊群寻找新牧场的疲惫、零下几十度里生炉火的艰难、与哈萨克族邻居交换食物的温暖,每一笔都带着泥土与青草的气息。 最打动人的,是她对“生存”的诗意书写。在她眼中,被风雪压垮的毡房有韧性,倔强生长的野草有力量,就连赶牛时的狼狈,都成了与自然对话的趣事。她不刻意美化苦难,却能从最朴素的日常里,提炼出打动人心的诗意——比如星空下煮奶茶的香气,或是马蹄踏过雪地的声响。 这本书像一扇窗,让我们看见遥远草原上,一群人与土地、与自然共生的模样。没有宏大叙事,只有对生活最真诚的记录,读来却让人心里满是柔软,忍不住向往那片有风、有草、有烟火气的阿勒泰。
  • 杨春慧202403080752
    她说:“你说我要马做什么呢?” 我说:“自己留着骑呗。” 她说:“家里有摩托车,哪里用得着骑马!” 我说:“那就不要呗。” 她说:“可是我又很想要……” 我说:“你要它做什么?” 她说:“自己留着骑呗。” 折转迂回,是善良,同情和淳朴
  • S137***665
    李娟笔下的阿勒泰开篇便铺开一幅粗粝又鲜活的边疆画卷。戈壁的风、零星的草木、沉默的路,没有华丽辞藻,却让天地间的苍茫与孤寂直抵人心。 “通往滴水泉的路”更像一条串联起生活本真的线,那些关于跋涉、关于生存的细碎描述,藏着最质朴的生命力量。她写路途中的景象,也写途中的人与事,字里行间满是对这片土地的赤诚与敬畏。没有刻意煽情,却让我在平淡文字里感受到边疆生活的厚重,也读懂了自然与人类相互依存的温柔。
  • S137***320
    我已经深切感受到作者和家人相互牵挂,相互体谅。她们用各自的方式爱着、念着对方。作者有自己想追求的生活,母亲并不反对,而是默默支持,在作者冷的时候做棉被送去,这正是中国绝大多数母亲默默守护自己子女的形象。
  • S137***265
    兔子死了的时候,我妈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了,你能回来,我们就很高兴了。”我外婆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回来了,死了可怜得很……你回来了就好了,我很想你。” 这一段描写的很真实,主角的妈妈和外婆从来都不期望她从外面买回来什么东西,只要孩子回来就行了 这段朴素的文字,像一扇突然打开的窗,让我们窥见了中国式亲情最本真的模样——那是一种超越物质、直抵生命关怀的深情。 母亲的话务实而克制:“你能回来,我们就很高兴了。”这简单一句,道出了天下父母共同的心声——子女的陪伴远胜任何精心挑选的礼物。在她看来,那些活物带来的不仅是饲养的麻烦,更是情感的负担。当兔子死去,这份负担便化作惋惜与心疼。她的爱,藏在务实的关怀里,藏在希望子女免于承受失去的理智中。 外婆的言语则更显苍凉慈悲:“死了可怜得很......”老人历经人世沧桑,对一切生命怀有天然的怜悯。她的“可怜”,既是对逝去生命的哀矜,也是对孙儿心意落空的心疼。那句“你回来了就好了”,将话题轻轻从兔子的死亡转向对孙儿的思念,不着痕迹地流露出最深的牵挂。 两代女性,两种表达,却诉说着同一份情感:在亲人眼中,我们带回的礼物再精美,也比不上我们平安归来的身影。这种爱的不对等令人动容——我们总想用物质证明自己的心意,而他们需要的,仅仅是我们本身。 这段对话让我们看见:最深的爱,往往藏在看似责备的话语里。“别再买了”的背后,是“常回家看看”的无声期盼。在所有的礼物中,我们自己,才是家人唯一真正渴望拆开的惊喜。这份认知,既温暖,又让人心生惭愧——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永远做得不够。
  • S137***107
    书中的阿勒泰,是一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那里有一望无际的草原,如绿色的海洋,风吹草动间仿佛能听到大地的呼吸。成群的牛羊像云朵般在草原上流动,骏马在无拘无束地奔腾,远处的雪山巍峨耸立,与湛蓝的天空相映成趣,构成了如诗如画的美景,让人心生向往。
  • S137***879
    翻开《我的阿勒泰》,李娟的文字如阿勒泰的风,裹挟着草原的清冽与烟火的温热,扑面而来。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只有最质朴的叙述,却让遥远的北疆大地变得可感可触。 书中,哈萨克族牧民的迁徙、草原上的日出日落、暴风雪中的坚守、邻里间的淳朴善意,都在文字里静静流淌。李娟以旁观者的敏锐与参与者的热忱,记录下边疆生活的琐碎与壮阔:春天追逐水草的转场路,冬天毡房里温暖的炉火,甚至与牛羊、风雪的周旋,都透着生命最本真的力量。 在快节奏的当下,这本书像一剂良药。它让我看见,在远离喧嚣的荒野上,人们以最纯粹的方式与自然相处,以最真诚的态度对待生活。那些看似艰辛的日子,因着对土地的热爱、对彼此的扶持,变得充满诗意。合上书页,阿勒泰的星空、草原的风声仍在脑海萦绕,提醒我慢下来,去感受生活本身的美好,去珍视那些朴素却珍贵的温暖。
  • 罗翠平 202403070132
    《我的阿勒泰》像一帧帧流动的油画,把北疆的风、草原的辽阔、村落的烟火,连同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情感,缓缓铺展在眼前。它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却用最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边疆大地上普通人的生活轨迹——阿勒泰的风里,藏着哈萨克族乡亲的善良与热忱,藏着年轻人对远方的憧憬与迷茫,也藏着老一辈对土地的眷恋与坚守。 最动人的,是剧中无处不在的“真实感”。李娟的文字被具象化后,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让每一个细节都戳中人心:奶奶坐在门槛上晒太阳时的安详,巴特勒骑着马穿梭在草原上的洒脱,年轻人挤在破旧的教室里求知的眼神,还有邻里间一句简单的问候、一次主动的帮扶,都透着最纯粹的善意。这里的生活或许贫瘠,冬天的雪会封路,日子会重复单调,但人们的心灵却像阿勒泰的天空一样,清澈又辽阔,他们接受生活的磨难,却始终对世界抱着最真挚的热爱。 剧中对“远方与归途”的探讨,更让无数人产生共鸣。无论是李娟背着行囊离开家乡求学,还是巴特勒在城市与草原间的徘徊,都藏着当代年轻人共同的困惑——我们总在渴望远方,以为那里有更好的生活,却在奔波中渐渐明白,最珍贵的往往是出发时的初心,是故乡给予我们的精神底气。阿勒泰的草原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家园,更是心灵的栖息地,它接纳每一个迷茫的人,也教会每一个离开的人,如何带着故乡的温度,勇敢面对未知的人生。 这部剧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们看到,在快节奏的当下,还有这样一种慢下来的生活:人们依赖自然,尊重生命,用最朴素的方式对抗孤独,用最真诚的态度对待生活。阿勒泰的风会吹过草原,也会吹进我们的心里,提醒我们:生活或许有诸多不易,但善良、勇敢与热爱,永远是支撑我们前行的力量。
  • 王加妮202203080323
    阿勒泰的文字里,藏着最朴素的浪漫 读《我的阿勒泰》,总觉得李娟不是在“写”生活,而是把阿勒泰的日子直接捧到了读者面前。没有刻意雕琢的情节,只有跟着母亲摆摊时,风把商品吹得满地滚的慌乱;只有在牧场过夜时,毡房外牛羊踩雪的细碎声响;只有春天来临前,所有人盼着第一缕牧草绿的期待。这些细碎到近乎平淡的日常,却比任何刻意营造的故事都更有力量。 她笔下的苦难从不是主角,反倒是苦难里的小欢喜更让人难忘:比如用攒了很久的钱买一块花布,比如牧民大叔随手递来的一块奶疙瘩,比如雪后初晴时,阳光洒在冰面上的细碎光芒。这些瞬间没有惊天动地,却让我忽然明白,浪漫从不是烛光晚餐与玫瑰,而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依然愿意为一朵花的开放而欣喜,为一顿热饭的香气而满足。 合上书,阿勒泰的风好像还在耳边吹。李娟用最平实的文字,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相:真正的幸福,从来都藏在那些认真对待日子的细碎里。
同类书籍推荐
  • 冬牧场
    李娟
  • 病隙碎笔
    史铁生
  • 蔡澜吃喝玩乐人间作品集套装5册
    蔡澜
  • 歇会儿
    蔡澜
  • 朝花夕拾
    鲁迅
  • 一茶一盏:品味慢生活
    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