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 文学理论/ 我的母亲做保洁
文学理论
我的母亲做保洁
作者:张小满
出版社:上海光启书局有限公司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27章)
至于“我”与母亲,两代人之间的真正理解也许永远无法抵达,但记录、书写母亲生活的这一过程,令“我”与母亲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要信任对方、支持对方。

【简介】2020年,52岁的母亲从陕南农村来到深圳务工。 独立生活十几年后,“我”与母亲在深圳相聚,重新住在一个屋檐下。 我们在狭小的房间中争吵,母亲看不惯“我”的花钱方式,“我”难以忍受母亲的生活习惯。我们深陷彼此纠缠、负担和依赖的关系。 然而我们彼此相爱,“我”深知母亲的软肋便是对我毫无保留的爱。 于是,“我”想理解她。“我”的母亲在矿场、在建筑工地挥洒了年轻的汗水,如今在城市写字楼的几格空间中做保洁员。“我”想记录下母亲的打工史,努力穿梭过她记忆中的生命。母亲的人生为做着螺丝钉般工作的“我”建立起一块生活的“飞地”,让“我”得以喘息、回顾,珍重自己的来处。 这是我们母女共同完成的一场写作。

随感
  • S137***386
    最戳心的是“我”的心境转变,从前因母亲职业自卑,如今亲眼见她凭双手踏实赚钱,才懂这份职业满是尊严。母亲的辛劳从不是负担,而是支撑家的脊梁。这一章让我明白,平凡岗位上的坚守,藏着最动人的母爱。
  • S137***386
    读《我的母亲做保洁》第三章随感 读完这一章,鼻尖总萦绕着挥之不去的酸楚。文中母亲做保洁的模样,像极了千万个为家操劳的母亲。她面对业主苛刻的要求,从不多言,只是蹲在地上反复擦拭地砖缝隙的污渍;双手被消毒水浸得粗糙开裂,却还在午休时给“我”发消息问温饱,对自己的辛苦只字未提。 最戳心的是“我”的心境转变,从前因母亲职业自卑,如今亲眼见她凭双手踏实赚钱,才懂这份职业满是尊严。母亲的辛劳从不是负担,而是支撑家的脊梁
  • S137***071
    最让我动容的,是母亲面对误解时的坦然。有业主误将贵重物品丢失归咎于保洁人员,母亲没有争辩,只是默默配合调查,直到真相大白。事后她轻描淡写地说“清者自清”,可我能想象她心里的委屈。但她从未因此怠慢工作,反而更加谨慎地守护着他人的空间与信任。这让我明白,尊严从不是职业赋予的,而是像母亲这样,用认真、隐忍与坚守,在平凡岗位上一点点挣来的。 第三章的文字没有刻意煽情,却让我看清了母亲劳作的意义:她清扫的不只是灰尘与垃圾,更是人们对“底层职业”的偏见;她用双手擦亮的,不只是办公环境,更是一个普通人在生活里的体面与荣光。原来最动人的力量,从来都藏在这些日复一日的坚持里,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辛劳与善良中。
  • S137***071
    母亲从不会抱怨工作的繁琐与辛劳,她把每个角落的洁净都当作必须完成的使命——地板要擦到能映出人影,卫生间的瓷砖缝要刷得发白,甚至连楼梯转角的灰尘,都要借着自然光细细拂去。这份对“干净”的执拗,不是迫于生计的应付,而是一个劳动者对职业最朴素的敬畏。她常说“活儿是给自己干的”,这句话在第三章的细节里被反复印证:哪怕加班到深夜,也要把当天的保洁任务收尾;最让我动容的,是母亲面对误解时的坦然。有业主误将贵重物品丢失归咎于保洁人员,母亲没有争辩,只是默默配合调查,直到真相大白。事后她轻描淡写地说“清者自清”,可我能想象她心里的委屈。但她从未因此怠慢工作,反而更加谨慎地守护着他人的空间与信任。这让我明白,尊严从不是职业赋予的,而是像母亲这样,用认真、隐忍与坚守,在平凡岗位上一点点挣来的。
  • S137***386
    母亲清扫楼道的身影格外真切。晨光未亮,她攥着拖把的手布满老茧,弯腰擦拭台阶时,后背弯成一道疲惫却坚韧的弧线。那些被忽略的角落——楼梯转角的灰尘、扶手缝隙的污垢,在她手下渐渐变得洁净。
  • S137***386
    读《我的母亲做保洁》第一章随感 翻开第一章,母亲凌晨五点的身影瞬间撞进心里。书里写她总在厨房台灯下偷偷擦护手霜,粗糙的指节裹着未干的水珠,却怕吵醒家人不敢开灯——这场景和我记忆里一模一样。 文字里没有刻意渲染辛苦,只提她每次出门前,会把清洁剂按比例兑好装在旧饮料瓶,说“这样省得客户多花钱”。原来那些我曾忽略的细节,都是她藏在保洁工作里的温柔:对客户的体谅,对生活的妥帖。
  • S137***071
    第三章里,母亲清扫写字楼的日常像一组慢镜头,在字里行间徐徐展开:清晨五点的寒风、反复擦拭仍留水渍的玻璃、被高跟鞋踩乱又重新归置的垃圾桶、面对挑剔业主时小心翼翼的赔笑……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却让我读懂了保洁工作里藏着的重量。 母亲从不会抱怨工作的繁琐与辛劳,她把每个角落的洁净都当作必须完成的使命——地板要擦到能映出人影,卫生间的瓷砖缝要刷得发白,甚至连楼梯转角的灰尘,都要借着自然光细细拂去。这份对“干净”的执拗,不是迫于生计的应付,而是一个劳动者对职业最朴素的敬畏。她常说“活儿是给自己干的”,这句话在第三章的细节里被反复印证:哪怕加班到深夜,也要把当天的保洁任务收尾;哪怕没人监督,也绝不会敷衍任何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角落
  • S137***071
    第三章里,母亲清扫写字楼的日常像一组慢镜头,在字里行间徐徐展开:清晨五点的寒风、反复擦拭仍留水渍的玻璃、被高跟鞋踩乱又重新归置的垃圾桶、面对挑剔业主时小心翼翼的赔笑……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却让我读懂了保洁工作里藏着的重量。 母亲从不会抱怨工作的繁琐与辛劳,她把每个角落的洁净都当作必须完成的使命——地板要擦到能映出人影,卫生间的瓷砖缝要刷得发白,甚至连楼梯转角的灰尘,都要借着自然光细细拂去。这份对“干净”的执拗,不是迫于生计的应付,而是一个劳动者对职业最朴素的敬畏。她常说“活儿是给自己干的”,这句话在第三章的细节里被反复印证:哪怕加班到深夜,也要把当天的保洁任务收尾;哪怕没人监督,也绝不会敷衍任何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角落。
  • S137***386
    第二章里,母亲清扫楼道的身影格外真切。晨光未亮,她攥着拖把的手布满老茧,弯腰擦拭台阶时,后背弯成一道疲惫却坚韧的弧线。那些被忽略的角落——楼梯转角的灰尘、扶手缝隙的污垢,在她手下渐渐变得洁净。
  • S137***071
    读第二章时,最触动我的,是文字里那些“不显眼”的细节——母亲清晨五点沾着露水的劳保鞋、反复缝补的手套指尖、擦完玻璃后对着光仔细检查的眼神,这些细碎的画面,把“保洁”这个看似普通的职业,变成了母亲对生活的郑重。 她或许从不会说“辛苦”,却会在午休时偷偷揉一揉发酸的腰;或许记不住客户家昂贵的家具品牌,却能准确记得哪块玻璃有顽固的污渍、哪处角落容易积灰。这份工作里没有宏大的意义,只有日复一日的认真:把杂乱归置整齐,把污垢擦拭干净,用自己的汗水换一份踏实的收入,也换给家人一份安稳。 原来最朴素的担当,从不是轰轰烈烈的表达,而是像母亲这样,在重复的劳作里藏着韧性,在不起眼的岗位上守着责任。读着这些文字,也忽然懂了:每一份靠双手谋生的工作都值得尊重,每一位为生活尽全力的母亲,都自带光芒。
同类书籍推荐
  •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 1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 诗的八堂课
    江弱水
  • 雷雨(名师导读)
    李锦超
  • 红岩(名师导读)
    牟颖
  • 大师课:古代常识
    吴晗
  • 止学
    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