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 外国小说/ 罪与罚
外国小说
罪与罚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岳麟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50章)

【简介】《罪与罚》是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一心想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认定自己是个超人的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为生计所迫,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表现主人公行凶后良心受到谴责,内心深感孤独、恐惧的精神状态,刻画他犯罪前后的心里变化。小说一方面描绘了俄国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贵族的罪恶;一方面也宣扬逆来顺受,从宗教中求解脱的思想。

随感
  • S137***102
    第七节至第二章第二节是拉斯科尔尼科夫从施暴到沉沦的窒息时刻。以“除害”为名,他用斧头终结了高利贷者阿廖娜的性命,又在慌乱中杀害无辜的莉扎薇塔。从挥斧时的机械麻木,到藏赃时的心神不宁再到听闻门外脚步声时的魂飞魄散陀翁笔下的心理描写如利刃,剖开了他强作镇定下的崩溃。 侥幸逃脱后,他并未获得预想的“超人”解脱,反被无尽的恐惧与混乱裹挟:埋赃物时的迟疑,面对拉祖米欣好意时的抗拒,警局听闻案情时的晕厥,皆显露出罪行对灵魂的吞噬。而酒馆中马尔美拉多夫的哭诉,索尼娅被迫卖身的悲剧,更将社会底层的苦难铺展开来。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既是杀人之罪,也是对苦难的冷漠与对人性的曲解;他的“罚”,早已在挥斧的瞬间降临,化作日夜啃噬他的良心拷问。这段文字让我看见,任何以“正义”为名的暴力,最终只会通向自我毁灭。
  • S137***832
    拉斯柯尔尼科夫与波尔菲里的心理暗战,将罪行后的精神煎熬推向高潮。波尔菲里的追问看似随意,实则是层层收紧的逻辑罗网,而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故作镇定下,是濒临崩溃的神经与分裂的内心——他既渴望被看穿,又恐惧暴露,试图用“超人理论”自欺,却难掩对自身行为的怀疑。这让我深知,罪的惩罚从非法庭宣判,而是灵魂永无宁日的折磨,人性的温度终究无法被极端逻辑否定,这场无声对峙正是他觉醒的前奏。
  • S137***102
    《罪与罚》4-6章随记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后挣扎在这三章中层层递进,如一张密网将他裹挟。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后,他并非如预想般解脱,反被无尽的恐惧吞噬。他慌乱处理凶器、擦拭血迹,每一个细微声响都让他心惊肉跳,这种对惩罚的恐惧远比罪行本身更折磨人。 索尼娅的出现如一束微光,却照出他灵魂的荒芜。当他向索尼娅坦白罪行时,那种压抑已久的痛苦终于爆发。索尼娅没有谴责,只是用信仰给予他救赎的可能,这让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的矛盾愈发尖锐——是继续沉沦于“超人理论”,还是向道德低头? 这三章将罪后的心理刻画推向极致,恐惧、孤独、挣扎交织,让我看到罪恶对人性的扭曲。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困境不仅是法律的追责,更是灵魂的自救无门,而索尼娅的善良,恰是刺破他罪恶外壳的第一道曙光。
  • S138***661
    第一章的字里行间,满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绝境”的精准刻画——拉斯柯尔尼科夫蜷缩在彼得堡的阁楼里,贫困像潮湿的霉斑,不仅啃噬着他的身体,更扭曲着他的精神。他不是单纯的“穷人”,而是被贫穷逼到思想边缘的“挣扎者”,对当铺老板娘的憎恶与杀意,与其说是对个体的仇恨,不如说是对自身困境与社会不公的极端宣泄。 最令人窒息的,是他内心的分裂。一边是对“反抗”的执念,渴望用一次“大胆的行动”打破命运的枷锁;一边是对“罪恶”的恐惧,每一次靠近当铺,每一次在街头游荡,都在良知与欲望间反复拉扯。这种拉扯,让他的每一步都沉重得像踩在刀尖上,也让读者在开篇就被卷入他的精神漩涡,忍不住追问:当生存成为奢侈,道德与良知是否会成为最先被抛弃的东西
  • S138***710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被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挣扎深深牵动。他试图用“超人理论”为犯罪开脱,却在事后被罪恶感折磨。书中对人性的挖掘极为深刻,展现了罪与罚的辩证关系,也让我思考,人无论有何理由,都不能逾越道德与法律的边界,而内心的良知,终会对罪恶做出审判。
  • S137***102
    《罪与罚》前三章随记 昏暗的彼得堡街巷,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困在其中。他蜷缩在阁楼里,饥饿与屈辱像毒蛇般啃噬着他的神经,那把磨得锋利的斧头,在暗处闪着冰冷的光,预示着一场疯狂的计划即将破土。 对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憎恨,对自身穷困的绝望,以及那套荒诞的“超人理论”,在他心中交织成一张扭曲的网。他一次次在老太婆家门口徘徊,内心在良知与恶念间反复拉扯,每一次犹豫都让他的眼神更添几分偏执。当他最终握紧斧头,走向那扇命运之门时,空气仿佛都凝固成了铅块。 前三章的字里行间,满是压抑的绝望与人性的挣扎。拉斯柯尔尼科夫不是天生的恶人,却在贫困与虚无的裹挟下,一步步走向深渊。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沉沦,更是一个时代底层者的悲鸣,让人在窒息的氛围中,窥见罪念萌生时,人性被撕裂的痛苦。
  • S138***383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超人理论”,从来不是犯罪的借口,而是对人性的一场残酷试炼。他以为用一把斧头劈开的是社会的“虱子”,却没想到先碎裂的是自己的灵魂——杀人后的每一次心跳、每一次对他人目光的躲闪,都在证明他终究是个渴望被救赎的普通人,而非凌驾于道德之上的“超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最锋利的笔,从不在描写罪的血腥,而在解剖罚的重量。这种罚,不是法庭的判决,是索尼娅捧着《圣经》时眼里的光,是他终于跪下说出“我杀了人”时的颤抖,是良知在暗夜中永不停止的叩问。 合上书才懂,真正的救赎从不是逃避惩罚,而是敢直面自己的罪。就像拉斯柯尔尼科夫最终走向流放,不是走向毁灭,而是走向与自己灵魂的和解——原来承认脆弱,比标榜强大更需要勇气,而接纳罪恶,才是摆脱它的开始。
  • S138***609
    良知为秤,救赎为途——读《罪与罚》有感 在19世纪圣彼得堡的阴郁街巷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用一把斧头劈开了人性的深层褶皱,《罪与罚》不仅是一场犯罪案件的描摹,更是一次关于道德、异化与救赎的哲学叩问。这部跨越百年的经典,至今仍能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触摸到良知的重量与人性的温度。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悲剧,始于一场被理论包装的自我欺骗。这位困在棺材般阁楼里的穷学生,将贫困的压迫、时代的迷茫,都塞进了“超人理论”的框架——他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为“社会虱子”,以为杀人夺财是“为更大的善”,却终究在血泊中发现:人性从不能被冰冷的理论切割。杀人后的恐惧、谵妄与自我厌恶,远比法律的制裁更沉重,这场精神酷刑恰恰证明:良知才是最无法逾越的道德边界,而将他人工具化的那一刻,便是对人性本身的背叛。
  • S137***656
    罚,不在牢狱,而在每个无法安宁的瞬息。是索尼娅的爱,让他有勇气重新做人。
  • S137***250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刻,更在于将个体的罪与社会的恶紧密相连。19世纪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的动荡中,阶级固化制造了结构性的不公,贫困将人逼至生存边缘,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潮则异化着人们的价值观。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超人理论”,本质上是对压迫体系的扭曲反抗,却最终沦为暴力的复制品。这让我意识到,个体的道德困境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当社会将“成功”等同于“强者通吃”,当公平正义沦为特权的附庸,人性的幽暗便容易滋生蔓延。
同类书籍推荐
  • 悉达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代表作)
    (德)赫尔曼·黑塞
  • 世纪三部曲(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永恒的边缘,全9册)
    肯·福莱特
  • 撒旦探戈(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
  • 月亮和六便士
    毛姆
  • 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
  • 坏牙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