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 社会小说/
社会小说
作者:莫言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64章)
畅销百万,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双奖作品! 曾经我也对生不生孩子感到困惑,直到在《蛙》里看尽生育的悲喜苦乐!

【简介】《蛙》以乡村妇科医生姑姑的故事为线索,写尽了生育的悲喜苦乐和人间百态。 姑姑自继承军医父亲的衣钵以来,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与愚昧的接生婆斗智斗勇,救下了成千上万的产妇和新生儿,成为东北乡妇女的“守护神”。而随着生育政策的转变,身为计生员的姑姑也开始被乡民避之不及。 生育,堪称中国人的第一大事。在这里,可以看到传统观念与生育政策的冲突,可以看到重男轻女之风,看到无节制生育之苦,看到至今还在讨论的代孕问题,看到生育问题下的众生相。

随感
  • S137***161
    今天看到的一段我感受很深,“我看到姑姑垂首而立,我看到父亲和母亲悲愁的脸,看到他们机械重复的动作。”但是我不光看到了大家的悲戚。我还看到了花花绿绿的点心,还看到了散发着咸腥的闲鱼包。莫言没有一味地写王仁美死后大家的悲痛欲绝,还写了我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拥有的真实的感受,散发这咸腥味的闲鱼,也承载着王仁美死亡的记忆,成为了那天气味的一部分。
  • S138***440
    莫言笔下的蛙,是生命的隐喻,更是时代的印记。姑姑从接生无数新生命到执行节育手术,双手承载的悲欢,道尽特殊年代里个体的无奈与挣扎。文字粗粝却滚烫,把生育、伦理与人性的碰撞剖开在眼前,合卷时仍觉蛙鸣在耳畔回响,那些鲜活的生命故事,藏着对时代与人性最深沉的叩问。
  • S138***861
    读《蛙》随记 合上《蛙》的最后一页,陈眉在手术台上的挣扎与蛙群聒噪的鸣叫声,久久在耳畔盘旋。莫言以姑姑这个乡村妇科医生的一生为线索,将计划生育政策下的个体命运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满是沉重与悲悯。 姑姑曾是迎接新生命的功臣,亲手接生了数千个婴儿,却在政策推行后,成为扼杀生命的“执行者”。那些被迫终止的妊娠、产妇的血泪与家庭的破碎,在她心中刻下无法磨灭的烙印,晚年被蛙鸣的幻听纠缠,这是良知的拷问,也是时代的回响。
  • S137***161
    蛙中的姑姑为了计划生育计划,不惜与乐于在拳头上找道理的张拳斗争。她在斗争中严格划分了与不想服从计划的人的界限。她在行动中可以说是步步紧逼,仿佛是戏谑的姿态嘲弄着张拳一家人的坚持,又在女人意冷心灰坠水之际全力抢救。这到底是她意识上的愧疚还是本性的善。又或者更应该是两者兼有,人不是非黑即白,人是复杂的的灰
  • S138***208
    蛙表现了当时中国的人民现实
  • S138***607
    《蛙》以生育史映时代变迁,姑姑的助产人生交织悲悯与争议。莫言用魔幻笔触勾连生死,借蛙的意象叩问人性,字里行间满是历史厚重与生命敬畏,读来震撼不已。
  • S137***677
    读莫言的《蛙》,仿佛触摸到一段沉重却鲜活的岁月。小说以姑姑的助产生涯为主线,将计划生育政策下的人性挣扎、生命敬畏与时代阵痛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生育、死亡、忏悔的故事,没有华丽辞藻,却直抵人心。 姑姑既是新生命的迎接者,也曾是政策的执行者,她的矛盾与愧疚,让我看到时代洪流下个体的无奈。蛙鸣贯穿始终,既是生命的象征,也像是对过往的追问。这部作品让我明白,每个时代都有其局限,而人性的复杂、对生命的敬畏,永远值得深思。我们唯有正视历史,才能更珍惜当下的自由与安宁。
  • S137***634
    合上书页,那些潮湿的蛙鸣仿佛仍在耳畔盘旋。莫言以“蛙”为引,将一部横跨数十年的生育史铺展开来,每一个字符都浸透着生命的沉重与人性的复杂,让人在掩卷之后,仍需良久才能消化那份直抵灵魂的震颤。 小说中,姑姑的双手是最锋利的解剖刀,剖开了时代的褶皱。这双手曾迎接无数新生命的啼哭,指尖沾着“芳香的血”,是乡邻眼中救苦救难的“送子观音”。
  • S137***161
    王肝把一封情书写得如泣如诉,他或许计划着奋不顾身地扑身向前,但他只是抒发了自己的感情,这怎么不算是一种自我感动。 王肝的痴情不见得会成为她们相爱的原因,王肝的主动可能会成为小狮子的困扰。这样的王肝已经不自觉的没有把自己放在和小狮子平等的一个地位,这样的王肝总会困住自己
  • S138***964
    莫言以“蛙”为喻,串联起几代女性的生育悲歌,将个体命运嵌入社会变迁的洪流。那些挣扎、隐忍与呐喊,既是对生命尊严的叩问,也是对历史褶皱处人性的深刻描摹。文字粗粝却滚烫,读罢心头沉甸甸,让人在震撼中读懂时代对个体的塑造与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