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 安全感
心理
安全感
作者:保罗G、孙向东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29章)

【简介】安全感≠钱包的厚度。1891年,查尔斯·威尔士连续五次押中红色五号,导致蒙特卡洛大赌场破产,但幸运的查尔斯后来是在债台高筑的情况下酗酒而死的。人们总试图用安全代替安全感,但横财往往就是横祸,过早地拥有太多金钱足以摧毁任何人。物质满足的是马斯洛五层次需要中的底层需要,倒数第二层是安全感的需要,这层需要是永远无法被钱包填满的。实际上,安全感有一个锚点,不会随着生活的起伏而变化,安全感永远都在向它的锚点回归。安全感是可触可摸、实打实的存在。马斯洛的安全感量表可以测出人的安全感分值,只有得分在37~50之间的读者才会发现本书有些帮助。无意识动机:爱无能和被爱无能。人们总会伤害他们所爱的人,人们也会爱上他们伤害的人,其间人是没有觉知的。弗洛伊德发现了无意识动机的存在,比如有个女人嫁过三次,每个丈夫都在婚后不久身染重病,并且临终前都得由她来照料。孤独的反义词是连接。人的问题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滞后反应,前期会铺垫一些事情,当时不会显现出来,到后期才会显现出来。那些让我们感到被关注、被需要、被认同、被接受、被包容并给我们正确反馈的重要他人在哪呢?物理上的暂时缺席,说明精神上的持久在场。我们懂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认知主义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见得对任何情况都有效,而且最常见的就是,有效那么一小会,当下作用非常明显,持续效果一般没有。要改变认知模式,将道理内化进人格,孔子用了七十年。人其实是抗拒成长的。马斯洛说:“成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人们其实是逃避成长的,人们会同时热爱和恐惧自己最好的机会,无一例外对成长怀着极其矛盾的心理,既爱又怕。”弗洛伊德称其为“阻抗”。

随感
  • 东方西方
    最近,看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这本书和《亲密关系》是给我最深刻启发的两本书,向心理学爱好者强烈推荐。
  • 小李杜
    给自己真正的玩耍。 像吚吚哑哑的婴儿一样,他们没有任何烦忧,这个地球是她们的游乐场而已,吃饱了睡,睡足了玩儿,玩儿累了休息。 在当下,社会压力对我们的心理多多少少也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就是文中涉及到亚洲地区人的精神分裂症比例比西方高。 从海绵里挤出一丢丢时间,让自己像吚吚哑哑婴儿时一样无忧嬉戏,放松,或许突然间我们会悟懂属于自己的人生。
  • FAY
    从这个侧面讲,认知疗法的完美目标,确实有点悲观色彩。而且,认知疗法并不会改变安全感的锚点,它只是能够让波动的安全感迅速恢复到锚点,虽然在这种暂时性的问题上,它比任何其他方法更加有效。
  • 花田豆角
    不错的书,让我一瞥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从呱呱坠地开始经历冒险,没人顺风顺水,每个人或多或少挂满伤痕,更多时候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伤痛,也没办法包扎……希望我们都能遇见自己生命中的“医生”。
  • 猫喵
    这是一本比较专业的心理学书籍。 关于本书安全感的这个话题,综合了各类心理学派,重点汲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的观点结合具体事例解释和分析人缺失安全感的内在机制是由于被爱缺失――无法动情。 时间会治愈和抚平一切伤害,特别是早期的心理创伤,可能会给成年后的人留下心理伤痕。而所谓的行为疗法是改变认知,转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精神分析疗法是寻找连接,建立与重要他人(一个人一生中会遇到2~15个)的情感连接,主动在恋爱――失恋,失恋――恋爱,的体验式行为疗法中渐渐治愈,重塑人格,找到安全感。(物质上的分离,精神上的连接,独立的人格,平静的状态。) 女孩/女人比男孩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缺失安全感,可能基于传统的观念对女子的束缚和压抑。甚至很多农村还有严重的“重男轻女”现象的存在,在婚姻中女方更容易成为受害者,也有的是互虐式的婚姻状态。 安全感是幸福感的前提,一个人只有感觉内心平静才是通往幸福的大道。
同类书籍推荐
  • 自控力
    凯利·麦格尼格尔
  • 情绪控制的100种方法:超有效的情绪整理术
    郭英
  • 终身成长
    卡罗尔·德韦克
  • 自控力(新版)
    凯利·麦格尼格尔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罗伯特·戴博德
  • 猫和狗的生活哲学
    简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