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 入门研究/ 被讨厌的勇气
入门研究
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岸见一郎、古贺史健、渠海霞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70章)
阿德勒思想拥有改变人一生的力量。剩下的就只有能否鼓起迈出一步的“勇气”。

【简介】一名深陷自卑、无能与不幸福的青年,听到了一名哲人主张的“世界无比单纯,人人都能幸福”便来挑战,两人展开了你来我往的思考和辩论,在一夜一夜过去后,青年开始思考,为什么“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问题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于你是什么样子。

展开
随感
  • S137***287
    1. 对“无力”与“追求”的共鸣:人天生的“无力感”是成长的起点——从蹒跚学步到学会表达,每个微小的进步都是对抗无力的痕迹。这让“追求优越性”脱离了“攀比”的狭隘,成了生命本能的向上姿态。 ​ 2. 阿德勒的温柔视角:不同于“弥补缺陷”的悲情叙事,阿德勒将成长定义为“主动趋近理想”,这种视角消解了“不足”的焦虑,让“进步”本身成为值得肯定的过程。 ​ 3. 日常的“优越性追求”:我们在工作中打磨技能、在生活中尝试新事物,本质上都是这种欲求的体现——它不是野心,是每个个体对“成为更好自己”的朴素渴望。
  • S137***753
    挣脱自我否定的枷锁 读《被讨厌的勇气》中关于“讨厌自己”的章节,恍若被点醒。我们总困在“不够好”的执念里,嫌自己不够优秀、不够合群,实则是把他人的期待当成了审判自己的标尺。 阿德勒说一切烦恼源于人际关系,讨厌自己不过是害怕被他人否定。我们用自我贬低换取“如果我变好就会被喜欢”的虚假安全感,却忘了自我价值从不由他人定义。 真正的勇气,是敢于放下对完美的执念,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必因一次失误苛责自己,不必为迎合他人扭曲本心。挣脱他人眼光的枷锁,才能看见自己本就珍贵的模样。与其在自我否定中内耗,不如带着“被讨厌”的勇气,坦然做自己。
  • 史亚梦
    第二夜的“课题分离”理念,彻底颠覆了我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它直指核心:我们的烦恼,皆源于混淆了自己与他人的课题。 “谁为结果负责,谁就拥有这个课题”,这一判断标准简洁而有力。不必为他人的评价焦虑,无需因他人的期待内耗,因为这些都是他人的课题;我们只需专注于自己的选择与行动,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这不是冷漠,而是清醒的边界感。学会课题分离,便能挣脱他人目光的枷锁,卸下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以“被讨厌的勇气”,坦然活出真实的自我。
  • S137***753
    读《被讨厌的勇气》随感 “你想变成别人吗?”书中这个问题像一面镜子,照出许多人藏在心底的执念。我们总盯着他人的光环,羡慕别人的顺遂,却忘了自己脚下也有独特的风景。 阿德勒说“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比较便是其中的根源。我们渴望成为别人,本质是对当下自己的否定。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与节奏,就像玫瑰不必羡慕松柏的挺拔,溪流无需向往海洋的辽阔。 真正的勇气,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专注于自己的成长。不再把目光放在别人的人生剧本里,而是认真演好自己的角色,这份清醒,或许就是这本书最珍贵的馈赠。
  • S137***888
    正视世界,摘掉有色眼镜,分清自己与他人的人生课题,不干涉、不讨好,方能挣脱他人评价的枷锁。它教会我,自由的代价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关键是接纳自我、活在当下。不必执着于过去的创伤,也无需焦虑未来的未知,专注做好自己,努力活在当下,才能活出真正的从容与坚定。青年未做出改变,却期待着自己的改变,这与我一样。生活中总是充满挑战,关键是随机应变,从容应对。每一个选择都会影响未来的结果。要敢于挑战自我,走出舒适圈,积极面对人生困难,方可且行且歌趟过苦与涩。
  • 史亚梦
    《被讨厌的勇气》开篇便颠覆认知,阿德勒心理学“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的论断,如同一记警钟。我们总在意外界评价,为了迎合他人而隐藏真实的自己,最终在他人的期待中迷失方向。课题分离的观点更是发人深省,分清自己与他人的课题,不干涉他人,也不被他人干涉,这并非冷漠,而是对彼此的尊重。我们不必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而活,真正的自由,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这一章让我明白,唯有挣脱他人评价的枷锁,才能活出自我,拥抱属于自己的幸福。
  • S137***287
    哲人所言极是:所谓“内部烦恼”,实则皆植根于与他人的关联之中。我们的情绪、焦虑、自我怀疑,往往源于对他人评价的在意、关系的张力,或是对社会期待的内化。即便是最深的孤独,也因“无人理解”而成立——若无“他人”作为参照,何来孤独之感?烦恼从来不是孤立的内心风暴,而是人际网络中投射与回应的涟漪。看清这一点,或许能让我们在痛苦中多一分清醒:解脱之道,不仅在于内省,更在于重新理解与他人的关系。
  • S137***753
    愤怒是假的,那情绪是什么? 读完《被讨厌的勇气》中“愤怒都是捏造的”这部分时,第一反应是抗拒——谁没在被冒犯时攥紧过拳头,没在被辜负时红过眼眶?这些汹涌的情绪,怎么会是“捏造”的? 但合上书细想,生活里的很多“愤怒”,确实藏着我们没说出口的“目的”。比如朋友迟到半小时,我们忍不住发火,表面是气对方不守时,其实是怕自己的时间被浪费、怕自己不被重视;比如同事甩锅时的怒不可遏,背后藏的是对“被冤枉”的恐惧,是想通过愤怒证明“我没错”。我们以为愤怒是本能反应,可实际上,是我们先在心里给事情定了“这伤害了我”的基调,再让愤怒替我们“撑腰”。 阿德勒说“愤怒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这话戳破了情绪的真相:我们不是被情绪控制的木偶,而是能选择如何回应的主人。
  • S137***287
    哲人此言如利刃,直指我们常陷入的认知陷阱:总在抱怨“被给予了什么”——出身、境遇、他人的眼光,仿佛自己只是被动承受的容器。然而,现实从不因抱怨而改变,真正的力量在于“更新”而非“更换”。 更换,是逃避当下的困境,幻想另一个起点;更新,则是在现有土壤中深耕,让思想、行动与认知不断迭代。人非机械,无法轻易拆解重组,但我们拥有重塑自我的能动性。每一次反思、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对固有模式的突破,都是对生命系统的一次更新。
  • S137***606
    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学校中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是的,回顾高中,影响深刻的还是努力的自己和要好的朋友,不是“苦”。
同类书籍推荐
  • 微表情心理学: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策略
    晓鹏
  •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心理疾病漫谈
    宁安宁
  • 心理学的诡计大全集
    万宇峰
  • 心理学入门:简单有趣的99个心理学常识
    舒娅
  • 心理学入门
    韦志中
  •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