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 入门研究/ 允许自己做自己
入门研究
允许自己做自己
作者:傻白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44章)
全网600万粉丝的心理学博主“傻白呀”写给所有人的治愈指南。

【简介】自愈力是当代成年人摆脱精神内耗的良方。时间能渡的,都是愿意自渡的人,当我们陷入负面情绪时,与其百般折磨,不如展开自救。这本书就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自救手册。本书为你讲解影响你个人成长、人生幸福的几种能力:情绪力、性格力、原生力、自驱力、行动力、思维力以及热爱力,帮你进行自我疗愈,旨在帮助那些长期陷入负面情绪的人,在面对痛苦、焦虑、恐惧、抑郁时,如何做到不消极、不纵容,如何迈过自己心里那些坎儿。 这是一个自我救赎者为同路人开出的神秘药方。他真心而诚恳的叙述与建议,将启发我们去思考和领悟,更将成为我们的心灵向导。

随感
  • S133***172
    人生总有一段雾中行船的岁月,看不清彼岸,辨不明方向。这并非迷失,而是成长的必经航道。 绿海龟的智慧在于懂得顺应海浪——逆流时暂停蓄力,顺流时全力前行。这恰如我们面对迷茫时的姿态:不必强行突围,学会在混沌中安住。那些看似虚度的时光,恰是心灵在重新校准方向。 阅读是穿透迷雾的微光。当现实无法给予答案,与先贤的对话总能带来启示。一本好书从不辜负寻求者,它让我们明白困顿并非独有,每个灵魂都曾在认知重构中蜕变。 而行动,是解开迷茫的钥匙。人生的可能性从来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在一次次尝试中浮现的。就像学步的孩童,唯通过跌倒才能找到平衡。 保持自己的节奏,比盲目追赶更重要。这个时代太擅长制造焦虑,而真正的成熟,是学会屏蔽杂音,听见内心的鼓点。迷茫不是生命的故障,而是深度思考的开始——当我们接纳这段旅程,反而能在迷雾中触摸到真实的自己。
  • S137***433
    合上书页,“允许做自己的自己”这几个字仍在心头回响,像一束温柔的光,照进了我们总在迎合与纠结的日常。我们似乎总在不自觉地活在“标准”里:别人期待的优秀模样、社会定义的成功路径、世俗默认的生活节奏,我们小心翼翼地校准自己,却渐渐模糊了原本的轮廓。
  • S133***172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焦虑像背景音般无处不在。我们总在追逐某个看不见的终点,却忘了审视奔跑的姿势。 那些对容貌的纠结,本质上是对可控之事的执着。当我们把注意力从别人的眼光收回,才发现真正的自信源于自我接纳。时间是最公平的雕刻师,它带走了胶原蛋白,却赋予我们更珍贵的东西——对自我的深刻理解。最触动我的是“近思维”的智慧。与其为模糊的未来焦虑,不如专注当下能做的每一个微小选择。就像整理房间,当你开始折叠第一件衣服,接下来的动作就自然流淌。生活不需要完美的蓝图,只需要在每个当下做出最真诚的反应。 原来,破解焦虑的密码就藏在具体里——具体地生活,具体地行动,具体地感受。当我们脚踏实地站在此刻,未来的迷雾自然渐渐散去。
  • S133***172
    在这个被焦虑笼罩的时代,我们像困在琥珀里的飞虫,明明看见满天星辰,却被无形的压力凝固了翅膀。 焦虑常常披着理性的外衣——我们用“未雨绸缪”美化对未来的恐慌,用“追求完美”掩饰对自我的苛责。那些在深夜滋生的“如果…怎么办”,其实都是大脑编织的恐怖故事。真正困住我们的不是现实困境,而是对失控的恐惧。 我渐渐学会与焦虑和平共处:当焦虑来袭时,不再与之搏斗,而是像观察云朵般看着它飘过。把“我必须要”换成“我可以尝试”,把“永远如此”改为“暂时这样”。焦虑从不是生活的指挥官,它只是过度尽责的哨兵——听见它的警报,但不必听从它的指挥。 真正的平静,是在动荡中依然能触摸到自己稳定的内核。
  • S138***720
    我们总在意外界评价,逼自己迎合标准,却忘了最珍贵的是本真模样。书中说,接纳不完美才是成长的开始,深以为然。不必强求成为别人眼中的“优秀”,不必为了合群隐藏热爱,那些独特的棱角、笨拙的坚持,都是生命的亮色。往后,愿少些自我苛责,多些温柔接纳,在自己的节奏里慢慢生长,活成独属于自己的风景——这便是对生活最好的回应。
  • S133***172
    我们总被教导要“突破舒适圈”,却很少被告知:舒适圈不是用来摧毁的,而是可以像植物移植般,带着原有的根系,慢慢伸展到更宽阔的土壤。 你发现了吗?当你停止与“内向”这个特质为敌,反而能更清醒地运用它。那些在安静中积蓄的观察力,那些独处时沉淀的思考,都成了你与人连接时独特的温柔。就像系统脱敏法教会我们的:改变不是要变成另一个人,而是让旧的恐惧一点点失去效力,让新的经验在神经通路上慢慢长出细小的根须。 真正的自由,或许就是允许自己带着敏感去体验世界,同时相信这份敏感不是弱点,而是你理解生活的独特棱镜。
  • S133***172
    作为一个内向的人,我曾将亲密关系视为对自由的剥夺,害怕失去自我,也畏惧人际间的摩擦。然而我渐渐明白,真正的亲密关系并非吞噬,而是彼此边界的延展。它像一处安静的港湾,在纷扰的世界里提供一份笃定的陪伴。 我不必强迫自己成为社交场上的焦点,也不必在关系中委曲求全。学会在必要时刻表达拒绝,在独处与陪伴间找到平衡,才是更重要的成长。内向不是缺陷,而是我感知世界的独特方式。当我接纳这份特质,反而能在安静中积蓄力量,在真诚的互动里遇见温暖。 或许幸福不在于改变本性,而在于找到那个能让你安心做自己,同时也能携手成长的人。
  • S133***172
    今天阅读了关于“情绪稳定”的章节,感触颇深。过去,我常误以为情绪管理就是强行压制,是“喜怒不形于色”的修为。心情低落时,我总告诫自己“要坚强”、“这没什么”,结果往往是情绪在沉默中积压,最终因为一件小事而全面爆发,伤人也伤己。 书中提到的“情绪稳定三大特征”像一面镜子,让我照见了自己的不足:我的情绪振动次数太多,常为小事烦躁;振幅也高,容易陷入自责或愤怒的漩涡;最糟糕的是,消解时间过长,一件不愉快的事能影响我一整天的效率。还有印象最深的是那个“骑象人”的比喻。我的理性就像那个渺小的骑象人,而感性是那头力量磅礴的大象。我曾无数次试图用缰绳强行控制它,结果总是人仰马翻。现在我明白了,情绪管理的本质不是对抗,而是理解与共处。就像书中说的,情绪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警示信号,真正需要处理的,不是情绪本身,而是我对事件的解读。
  • 这就是我
    教会我成长
  • S133***380
    读后最深的感触是——真正的人生课题,或许不是如何成功,而是如何勇敢地卸下伪装,与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和解。当我们停止自我批判,生命反而会绽放出意想不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