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 应用疗愈/ 松弛感
应用疗愈
松弛感
作者:小野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40章)
给当代打工人的“社畜自救指南” 面对无处不在的“卷王”,加不完的班、掉不完的发,不想躺平的年轻人如何保持身心能量,以松弛有度的姿态去接住人生的一次次突袭。

【简介】内心拧巴、纠结、敏感、易受伤的背后,其实是缺乏松弛感。松弛感不是放弃努力的躺平,不是什么都不在乎,不是无所事事的悠闲,松弛感而是尽力之后对追求的随遇而安,是无所畏惧活出自在心安、坚持自己的本心。本书是畅销书作家写给易燃易爆易焦虑的年轻人,从自我、情绪、生活、职场、亲密关系等角度来讲述松弛感的含义,以及如何在人生中创造出松弛感。人生唯有不断精进本事,不断修炼自己,才能保持情绪内核稳定,由内而外散发出松弛感。

随感
  • S137***584
    曾以为持续学习要绷紧神经,把日程排得密不透风才叫努力,直到陷入焦虑内耗才明白,松弛感是学习的隐形助力。松弛感从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带着平和心态接纳过程。就像煲汤不必时刻搅动,食材在慢火中自然入味,学习也无需追求“速成”。遇到难题时不钻牛角尖,暂时搁置转而去读篇短文、散散步,再回头时往往豁然开朗;碎片化时间里不强迫自己“必须学多少”,哪怕只是记住一个知识点、理清一个逻辑,也是稳步积累。这种松弛让学习脱离了功利的枷锁,变成一场愉悦的探索。不再因一时进步沾沾自喜,也不因暂时停滞自我否定,只专注于知识本身的滋养。原来持续学习的真谛,是在张弛有度中保持热情,让成长如流水般自然发生。
  • S137***584
    真正的松弛感,从不是规避失败的顺遂,而是与失败平和共处的底气。我们总怕犯错、惧跌倒,把失败等同于自我否定,于是在紧绷中裹足不前。但人生本就没有永远的坦途,失败不过是成长路上的寻常风景。接受失败,不是妥协,而是换一种视角——把失误看作修正方向的信号,把跌倒当作积攒经验的契机。不必因一次过错苛责自己,也不必因暂时的失意焦虑迷茫。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事情不如预期,反而能卸下心理包袱,以更从容的心态重新出发。当我们不再把失败当作洪水猛兽,学会与它握手言和,内心的紧绷便会自然消解。这份接纳让我们在起伏中保持稳定,在挫折中沉淀力量,而这,正是松弛感最真实的模样。
  • S137***584
    曾经执着于事事完美:文档要反复核对到无一处错字,行程要精确到分钟,连朋友圈配图都要纠结半小时滤镜。直到一次项目赶工,因过度追求细节错过提交节点,才猛然惊醒——完美是枷锁,而非勋章。真正的松弛,从不是敷衍了事,而是接纳“不完美才是常态”。就像手写笔记里的墨点,反而成了独有的印记;旅途偶有的迷路,或许会撞见意料之外的风景。不再逼自己成为全能的“超人”,允许工作有小瑕疵,接受生活有小遗憾,把纠结细节的时间用来感受当下。放弃完美后,紧绷的神经渐渐舒展。原来不用事事做到100分,80分的用心加20分的坦然,足以让日子过得从容自在。松弛感,从来不是天生拥有,而是在与自己和解中,慢慢习得的生活智慧。
  • S137***584
    晨跑时忽然发现,刻意追求“松弛”本身就是种紧绷。前几日总提醒自己放慢脚步、放缓呼吸,结果每一步都像在完成任务,反而累得慌。今早索性抛开执念,任凭脚步跟着心跳节奏起落。风掠过耳畔时,竟自然舒展了眉头;看到路边野花摇晃,嘴角不自觉上扬。原来松弛从不是“练”出来的,而是放下“要松弛”的期待后,身体与情绪的自然流露。就像泡茶,过分拿捏水温与时间,反而失了茶的本味。生活也一样,允许自己偶尔慌乱,接纳不完美的瞬间,那些紧绷的神经自会慢慢舒展。所谓刻意练习,或许是学会在紧绷与松弛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 S137***584
    真正的松弛感,从不是刻意营造的“佛系”姿态,而是底层自信撑起的从容。这种自信,无关外界的赞誉或评判,是对自我价值的笃定,像扎根深土的树,风来不慌,雨打不惧。见过有人在拥挤的地铁里从容翻书,在嘈杂的饭局上自在沉默,他们不急于证明自己,也不勉强迎合他人。因为内心有足够的底气,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便无需在意外界的目光。底层自信让我们卸下紧绷的铠甲,允许自己不完美,接受事情的不确定性。就像水流遇石,不硬抗而是顺势绕行,最终抵达远方。这种松弛,不是懈怠,而是带着底气的轻盈,是与自己和解后,对生活最温柔也最坚定的掌控。
  • S137***584
    真正的强者,从不是时刻紧绷的弓,而是能收放自如的风。松弛感从不是躺平的慵懒,而是胸有成竹的从容——知道世事难全,便不执着于完美;明白人力有限,故不困于失控。见过太多人困在“必须做到”的执念里,为一点瑕疵辗转反侧,为他人评价自我内耗。而强者的松弛,是摔了跟头后能笑着掸掸灰尘,是计划被打乱时能迅速锚定新方向。他们把焦虑转化为行动,把期待回归于自我,就像老树扎根土壤,任风雨飘摇,依然枝繁叶茂。这种松弛,是千帆过尽后的通透,是能力撑起来的底气。不慌不忙,不卑不亢,在自己的节奏里稳步前行,这便是强者最动人的模样。
  • S137***584
    很多人把松弛感误解为“摆烂”“无所事事”,实则陷入了认知误区。真正的松弛,从不是放弃努力的躺平,而是在忙碌中保持内心的从容。生活里,有人为了追求松弛,刻意拖延任务、回避压力,结果反而被焦虑裹挟。其实,松弛感的核心是“可控”——把大目标拆解成小步骤,按节奏推进,完成后自然能收获踏实的轻松。就像打理花园,不是放任杂草疯长,而是有序修剪、灌溉,才能在花丛中自在休憩。它也不是对生活的漠不关心,而是接纳不完美:允许计划被打乱,接受自己有做不到的事。带着这份接纳去行动,少了内耗,多了笃定,这份不紧绷的状态,才是真正的松弛。
  • S137***730
    很多人心里都有一张“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认为自己的标准是唯一的真理,期待别人也按照自己的标准来看待或处理事情。与此同时,很多人也习惯于被他人的期待所迫而不自知,在日常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
  • S137***730
    自由攀登运动员汤米·考德威尔说:“独处对我的意义在于,让我静静地把生活的碎片编织到一起。……我人生中所有最重要的决定都是在独处中做出的。所以如果我正面临重大抉择,我就会创造独处的机会。”
  • S137***730
    米兰·昆德拉在《慢》这本书中感叹道:“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啊,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