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 理论与赏鉴/ 影像·历史·诗歌:关于爱森斯坦的三场视觉艺术讲座
理论与赏鉴
影像·历史·诗歌:关于爱森斯坦的三场视觉艺术讲座
作者: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王名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27章)
对电影史经典名作的三重解读   艺术史家破译无声黑白中隐藏的情感密码   苏联导演爱森斯坦是蒙太奇理论的奠基人,黑白默片《战舰波将金号》敷演了1905年“波将金”号军舰起义的史实。俄国水兵在乌克兰的港口敖德萨反抗军官的虐待,得到了民众支持,但随后遭到沙皇军队屠杀。影片表现敖德萨港口阶梯上民众奔逃的段落被誉为影史经典,蒙太奇美学的代表作。其中高速剪辑、特写等技术手段是影视艺术专业学生和文艺爱好者津津乐道的。   著名艺术史家、哲学家迪迪-于贝尔曼不止探讨了技术手段,还结合爱森斯坦的成长经历和知识背景,影片呈现方式的历史社会渊源,联系相关其他艺术作品的影像,解说了“经典之所以经典”,黑白默片如何超越时空限制、表现强烈而深沉的情感,重新阐释在当下或被理论界摒弃、或被商业简单消费的“悲怆”和“感性”的意义。

【简介】“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是一个致力促进当代艺术史研究的开放性项目,2015年的年度讲座的题目为“影像、历史、诗歌:关于爱森斯坦的三场视觉艺术讲座”。迪迪-于贝尔曼围绕著名导演爱森斯坦的电影《战舰波将金号》展开,讲解影像的视觉结构如何创造出连贯的历史图景,又如何通过诗歌式的建构表现出来。  首讲从影片的纪实和抒情双重特质切入,追溯爱森斯坦的理论源头;第二讲关注影片的主要形式技巧,“蒙太奇”与特写;第三讲分析爱森斯坦电影的诗性结构及其营造出的史诗“氛围”。  讲座详细分析电影中的哀悼场景,以及由这种悲怆的塑造而为影片带来的心理意义上超乎寻常的强度,重新阐释在当下或被理论界摒弃、或被商业简单消费的“悲怆”和“感性”的意义,引导出对影像和时间之间多重关系的思考。

同类书籍推荐
  • 唐卡中的西方极乐世界
    单增多杰.编著
  • 美术馆里聊怪咖
    山田五郎,古山淳子
  • 艺术的故事
    房龙
  • 牛津艺术史系列(第一辑 全十册)
    罗宾·奥斯本,伊芙琳·韦尔奇,马修·克拉斯克
  • 达·芬奇笔记
    列奥纳多·达·芬奇
  • 中国艺术史(第2卷)
    陈滞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