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 外国小说/ 红与黑
外国小说
红与黑
作者:斯当达、罗新璋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81章)

【简介】《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个人与社会间的对抗是《红与黑》的中心主题。 一个出身低微的木匠儿子于连,喜爱读书,不爱做力气活,在他的那个社会阶层里,他是异类。他心比天高,野心勃勃,视拿破仑为人生偶像,希望有朝一日跻身上流社会。面对现实桎梏,他选择进入教会、通过攀附富贵女人这些自己曾鄙夷的手段来实现野心。他拼了命努力,结局是否会如他所愿? 红色理想与黑色现实的对抗,极致的自卑与自尊、正直和伪善,如何选择,如何坚持,拷问着世界上的每一个“于连”。

随感
  • S137***517
    他没有真爱,只是想征服一座又一座高山,市长夫人和玛蒂尔德小姐都是他证明自己聪明和魅力的证据。市长夫人因为嫉妒写举报信想毁了他,他因为爱她,来到她身边举枪射击她肩膀,告诉她不用写举报信,他可以为了她亲自毁了自己。射击肩膀路易斯不会死,但于连射击贵族没有意外的话必死。
  • S137***517
    很喜欢这部小说延伸出来的一句话“偏爱月色动人,怎奈夜色弄人”。于连究竟爱谁,是他自己,然后拿破仑,最后才是夫人。一个小镇出身的人想往上爬难免需要几经波折。于连不是爱里裹挟着野心,而是野心里滋生了他差点控制不住的爱
  • S137***410
    2
  • S137***191
    《红与黑》的字句如刀锋,剖开19世纪法国的浮华表象,直抵人性深处野心与尊严的搏斗、爱情与算计的交缠、阶级与命运的铁幕。司汤达用一场“灵魂的风暴”,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陨落,淬炼成了永恒的文学警钟——它提醒我们:向上攀爬的代价,可能正是灵魂本身。
  • S137***517
    利”字当头。维里叶尔市的“红”(利益)已浸透每个角落。于连在此登场,其与环境的格格不入,已然预示了一场悲剧的冲突
  • S136***119
    这本书的背景主要展现了19世纪初法国社会的复杂面貌,客观上揭露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残酷现实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对青年一代的腐蚀和摧残。在那个贵族当道的世界,讽刺了大多数人口中所谓的成功。司汤达通过《红与黑》再现了拿破仑的伟大,鞭挞了复辟王朝的黑暗。“红”是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而“黑”则意指僧袍,象征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真实,那残酷的真实。
  • S136***119
    建议小说版去读许仲渊许老师译版的红与黑,文字细腻易懂,罗的太拗口,有的句子一下子解不开闷,也推荐去看红与黑音乐剧,近期红与黑也被邀请来到中国进行音乐剧演出。值得一看
  • 虚拟2501班冯桃
    于连的野心与尊严,像红与黑两种底色交织。他以虚伪对抗虚伪世界的规则,却在爱情中暴露真实的脆弱。这根命运的绳索,他拼命攀爬,却不知两端都系着悬崖。我们每个人心中或许都住着一个于连——在世俗与理想间挣扎,渴望成功又惧怕迷失。他的悲剧不在于失败,而在于攀至高处才发现:那用尊严换来的风景,早已索然无味。
  • S136***119
    “魅力往往与独特联系在一起, 没有特色意味着平庸, 而平庸是不可能产生吸引力的。”名句之一
  • S136***119
    没看过书但是看过音乐剧,所以看到书里面的于连结合音乐剧版的,会感到更加现实,像在和书里的人物对话,于连走出来走进现实,也迷失在现实。于连其实是一个很可悲的人角色,他一开始有梦想有偶像,有追求,满怀希望的期待未来,甚至连一开始父亲劝他去当家庭教师都不愿意。可是当他步入了上层社会,他就陷入了深深的泥潭,不断的算计,巨大的自卑占据了他,他爬不出去,因为他期盼甩掉农民和仆人两个标签,可是这两个标签陪伴了他一生,最后,行刑的前夕,他才看清了自己的迂腐与感情,“一只蚊蝇,死在了傍晚五点,你怎么可以向他描述夜晚”他活在了一个算计的十九世纪,所以他永远不明白什么叫做梦想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