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 散文随笔/ 朝花夕拾
散文随笔
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27章)

【简介】《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回忆性散文集。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形象地反映了鲁迅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随感
  • S137***070
    非常好
  • S137***433
    《朝花夕拾》是鲁迅藏在文字里的温柔。那些百草园的桑葚、三味书屋的书声,还有长妈妈、藤野先生的身影,不只是回忆,更是他对童年、师友的珍视。字里行间没有杂文的尖锐,却藏着对人性的暖与冷的通透洞察——原来再锋利的笔尖,也会为心底的柔软,留一片满是烟火气的角落。
  • S137***070
    非常好
  • S137***494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如一幅泛黄的老照片,将记忆里的碎片温柔拼贴。那些藏在时光褶皱里的人和事——百草园的桑葚与蟋蟀、三味书屋的戒尺与绣像、长妈妈买来的《山海经》、藤野先生灯下的批注……看似零散的片段,却在文字里沉淀出沉甸甸的温度。 先生以“夕拾”的从容回望“朝花”,没有刻意美化,也无过度伤感。他写童年的懵懂与好奇,也写成年后对人性的洞察;记师长的温情,也刺社会的痼疾。比如《父亲的病》里,那些装腔作势的“名医”与父亲临终的遗憾,藏着对旧时代愚昧的无声批判;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翻墙摘桑葚的野趣,又让人想起自己也曾有过的、被课本和蝉鸣填满的夏天。 合上书页,仿佛能看见先生在灯下提笔的身影。那些“夕拾”的“朝花”,早已超越了个人回忆,成为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 淼Yx
    《阿长与〈山海经〉》告诉我们,文化的火种,有时会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降临。它可能包裹在粗俗的言语里,由一双布满老茧的手递来。真正的启蒙,不在于书籍本身是否精美,讲述者是否高贵,而在于那份馈赠是否精准地击中了渴求的灵魂。
  • S137***873
    先生利用幽默、辛辣、犀利的语言,抨击了封建礼教、愚昧无知、奴性顺从等旧思想旧风俗,呼唤人们觉醒、反抗、创新,为中国文化的进步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他的文字充满了激情、力量和智慧,展现了他的博学、智慧和人格魅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没读一边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 S137***803
    《朝花夕拾》以温情笔触回溯童年往事与故人点滴,长妈妈的质朴关怀、藤野先生的真诚教诲等平凡瞬间,在细腻描摹中化作黑暗时代的精神微光;同时,回忆与反思交织,作者借童年视角折射社会现实,于怀旧情愫里融入对人性、教育与社会的冷峻叩问,既展现了从童真到觉醒的思想蜕变,也以朴素文字让个人记忆成为照亮现实的精神养分,兼具温情与锋芒,兼具个人情怀与时代批判。
  • 程继东
    翻开《朝花夕拾》,仿佛跟随鲁迅的笔触重返旧时光。这部回忆性散文集,既有童年百草园的生机、阿长送《山海经》的温暖,也有求学路上的迷茫与觉醒,字里行间满是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 鲁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人物,长妈妈的淳朴善良、藤野先生的严谨慈爱,都鲜活立体,让人动容。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在他笔下既有童真童趣,又藏着对社会现实的审视。文中对封建陋习的批判、对人性美好的珍视,跨越百年仍具力量。 合上书页,我深切感受到回忆的温度。鲁迅用文字打捞岁月碎片,让我们看到那个年代的烟火与风骨。这不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更是一面映照社会与人性的镜子,提醒我们在前行中不忘回望,珍惜当下的美好,坚守内心的真诚与正义。
  • S138***525
  • 数媒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晚年对自己青少年生活的温馨回忆与深刻反思。 这本书不同于他那些锋芒毕露的杂文,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情味和怀旧感。它既有对百草园无忧无虑生活的描绘,也有对藤野先生等师友的深切怀念。同时,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批判了旧中国的教育制度和社会弊病。 它以平实的语言,将个人成长与时代背景巧妙融合,读起来亲切又引人深思。
同类书籍推荐
  • 文化苦旅(新版)
    余秋雨
  • 朝花夕拾
    鲁迅
  • 丰子恺,无宠不惊过一生
    丰子恺
  • 我们仨
    杨绛
  • 病隙碎笔
    史铁生
  • 不被大风吹倒
    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