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心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陈赢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8章)
英国经典心理咨询入门书,曾列英国亚马逊心理咨询图书榜第1名。如果你不知道该不该去看心理医生,请先看看这本书。

【简介】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如今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为了向大众读者普及心理学知识,告诉大家心理咨询是怎么一回事,作者借用了英国文学经典《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让蛤蟆先生和他的朋友们再次登场,演绎了这个关于心理咨询的故事。读者犹如亲临现场,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随感
  • S136***785
    我感觉蛤蟆先生的朋友在一定程度上算不上真朋友,獾会在蛤蟆难受的时候指责他,就像火上浇油,还有河鼠,虽然是救命恩人,但是会嫌弃蛤蟆邋遢,说他寒碜,不够绅士,我认为真正的朋友不会这样,但是也幸好有他们,才有故事开头—开始心理咨询,不然可怜的蛤蟆只能一直抑郁了。呜呜呜
  • S136***241
    在第三章中,“儿童自我状态”概念的引入,如同一道强光,照亮了蛤蟆乃至我们自身许多行为的根源。苍鹭精辟地解释,这不是指“像孩子一样幼稚”,而是我们童年时为适应环境所形成的一套固定行为模式在成年后的自动重演。当蛤蟆开始回忆严苛的父亲和懦弱的自己时,我清晰地看到,他如今的自卑、爱炫耀与讨好型人格,正是那个曾努力适应强大父母以求生存的“适应型儿童”的延续。这让我深刻反思:我们有多少看似当下的情绪困扰,实则是在重复播放陈旧的情感剧本?认识它,是打破这个循环,并走向“成人自我状态”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 S136***785
    前面章节主要描述了蛤蟆先生的生活由精彩有趣变得枯燥,其实是蛤蟆先生心理状态发生了改变,是的,他抑郁了。在他的朋友劝导下,(可鼠、鼹鼠、獾是三类不一样的角色,蛤蟆准备去做心理咨询,故事的开端就慢慢导入蛤蟆的变化,身体上,生活上,心理上,给我带来了循序渐近的感觉。 第一次心理咨询很快就结束了,因为蛤蟆先生并没有正视到自己的真正心理,他认为是他朋友们叫他来,所以来,在之后的二次到了勇气一词,每个人在直面某些未知的事物总是需要勇气的。
  • S136***241
    第二章中,蛤蟆初次踏入苍鹭咨询室的情景,极具象征意义。苍鹭拒绝扮演“告知者”的角色,那句“谁来支付咨询费用”的提问,如同一记警钟,瞬间将责任的归属交还给了蛤蟆本人。这彻底颠覆了传统“医生治病”的模式,让我深刻体会到,心理咨询并非被动接受灌输的“治疗”,而是一场需要来访者主动参与、甚至引领的“自发之旅”。真正的改变,必须始于“为自己负责”的觉醒。蛤蟆从最初的愕然、愤怒到最终说出“我愿意为自己的咨询担起责任”,这微小的一步,却是他走向成人状态无比关键的第一步,也让我对自我成长的真谛有了新的认识。
  • S136***430
    昔日时髦快乐的蛤蟆陷入莫名忧郁,朋友们的“为你好”式关心,实则是居高临下的评判,反加重他的无力。这揭示了抑郁困境中常见的社会误解:爱意与理解常不同步。
  • S130***554
    最简单的人生定位是双方即你和我,来自孩子在母亲的哺育中根植于内心信念。我好你好,是“健康”的人生定位。若这在幼年时期没形成,那么之后必须通过学习,而这绝不可能仅凭借主观意愿实现。我好你不好,这些人嘲笑配偶,控制孩子,惹恼朋友。不仅是一种“傲慢”的人生定位,他们以帮助“不太好的他人”为己任,但事实上并不需要他们帮助。这些人多数平庸偏执强控制欲。我不好你好,表现为“抑郁”,或者“自卑”,他们会产生“如果..就好了”和“我本应该”心理。我不好你不好,是一种“无望”人生定位。处在这种状态用在问“问什么不”的问题。上述这些人生定位在全人类中普遍存在,因为所有人都喝母乳或奶粉长大,并且从中获取信息,而后又在学习时强化。每个人通常都有一种基本的人生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人生,延伸出自己的心理游戏和脚本。
  • S136***646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我想苍鹭说的是对的,在生活中无论是遇到像獾这样的人或者事情我的第一反应都是自我批评、自我批判。其实到最后痛苦、不快乐的只有自己,只有自己停止自我批判、爱自己才能从最根本解决问题。
  • S136***646
    学到了,“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才看了前章发现蛤蟆就是另一个自己。
  • 陈买香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咨询师的话,让我明白心理咨询不是被动的“被拯救”,而是双方自愿的双向奔赴。只有来访者主动寻求改变,咨询师真诚助力,才能在信任与协作中,真正开启心灵疗愈与成长的旅程。
  • 眠眠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蛤蟆最终说出“我选择原谅父母,也原谅我自己”是他为自己签发的最真实的假期宣言。这不是对过去的妥协,而是一场从以来与对抗中毕业的成人礼。——当一个人不再需要为童年的阴影续租,不再将自我的价值抵押给他人的评价,他便真正获得了情绪的主权。心理咨询师里的每一次对谈,都是他告别旧剧本的彩排,而这句宣言,则是他为自己赢回的第一个完整的、不再被过去绑架的当下。
同类书籍推荐
  • 自控力
    凯利·麦格尼格尔
  • 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
    达娜·萨斯金德
  • 微行为心理学
    王小军
  • 终身成长
    卡罗尔·德韦克
  • 自控力(新版)
    凯利·麦格尼格尔
  • 本自具足 无须外求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