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 世界名著/ 1984
世界名著
1984
作者:乔治·奥威尔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29章)

【简介】全书描写了未来社会即1984年大洋国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大洋国,权力高度集中在“党”英社的手中,到处张贴着党的领袖老大哥的画像,几乎到处都安有电屏幕,思想警察神出鬼没,人们主要指党员,无时无刻不在被监视、被监听,连自由地思想都是一种罪。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在真理部从事篡改历史的工作,他对所处的社会和老大哥渐渐地产生了怀疑,在与另一名党员朱莉雅秘密恋爱后,逐渐成为思想犯,被思想警察逮捕……全书文笔犀利冷峻,以惊人的敏锐洞察力、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丰富的想象力刻画了未来极权主义社会的面貌,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

【金句】Who controls the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 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controls the past. 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我们将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

对一个孩子最残忍的事莫过于把他送到一所富家子弟的学校中去。一个意识到贫穷的孩子由于虚荣而感到痛苦,是成人所不能想象的。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

随感
  • S137***611
    小说中,党并非为实现某种理想而掌权,而是“为了权力而追求权力”。奥布兰冷酷地宣告:“我们将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这句话既是威胁,也是对权力终极形态的揭示—真正的控制不是肉体奴役,而是思想的彻底归顺。
  • S137***611
    《1984》的文学力量,正在于它将政治寓言升华为关于人类自由与尊严的普遍寓言。它提醒我们:极权并非只存在于特定历史或地域,它潜伏在每一个试图垄断真相、操控思想、消灭异见的系统之中。温斯顿的失败是悲剧,但他的觉醒本身即是一种胜利——因为**只要有人开始怀疑,高墙便已出现裂痕**。 在信息爆炸与算法操控并存的今天,《1984》的警示意义愈发鲜明:真正的自由,始于保有“二加二等于四”的勇气,始于不将思想拱手让人的决心。 这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封写给人类的预警信。
  • S137***635
    读《1984》全文完结随感 2025.11.10 共计11.5 h,阅读完毕 最后的新话附录只读了一点。 合卷《1984》,“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的口号仍在耳畔回响,令人不寒而栗。奥威尔笔下的大洋国,以“思想警察”监控灵魂,用“新语”阉割语言,让历史成为可随意涂改的草稿,将个体尊严碾得粉碎。 温斯顿对真相的坚守、对茱莉亚的爱恋,在极权机器面前脆弱如纸,最终被“ Room 101 ”的恐惧彻底驯服。这不是虚构的寓言,而是对权力异化的深刻警示——当真相被操控、思想被禁锢,人性便会沦为制度的附庸。 愿我们永远警惕权力的越界,守护思想的自由,不让“1984”成为现实的镜像。
  • S137***635
    《1984》2.10-4.1初随感:酷刑下的精神崩塌 2025.11.9 周日读了80分钟左右,今天有事,时间被分割的零零散散的。加上吃饭时看手机一吃就是1h,所以今天读书时长偏少,但已经比昨天多了。本来想凌晨看,但因为没午睡,困死遂放弃。 温斯顿被捕后的严刑拷打,早已超越肉体折磨,是极权对精神的精准绞杀。他曾坚守的对朱莉娅的爱、对“老大哥”的质疑,在剧痛与恐惧中摇摇欲坠。权力不满足于肉体屈服,更要摧毁他最后的精神防线——对真实的信仰。 当他在酷刑中被迫否定亲眼所见,承认“2+2=5”,我看到的是个体在绝对权力面前的无力。曾经的反抗者沦为任人摆布的木偶,连自我认知都被强行扭曲。这才是极权最恐怖的地方:它不仅要剥夺自由,更要彻底消解人的灵魂,让反抗的火种在根源处熄灭。
  • S137***635
    读《1984》2.9-2.10随感 2025.11.8 周六,一天没课,却只读了20分钟书 温斯顿与奥勃良的秘密会面,像在极夜中点燃一簇微弱的火。“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这句承诺既是反抗的微光,也是绝望的伏笔——当思想警察无孔不入,连私密的共识都可能是陷阱,反抗本身便成了向死而生的勇气。 最刺骨的是“罪不在规避监视,而在存在规避的念头”。党对思想的绞杀,早已超越肉体控制,直抵灵魂根源。当真情被定义为罪,清醒被视作疯癫,温斯顿的每一次心跳,都在叩问:在绝对的强权下,人性的微光能否抵御系统性的黑暗?
  • S137***635
    读《1984》2.9随感 2025.11.7 今天一天没课,但还是只读了85分钟。可恶,时间到底是怎么过去的 奇了怪了,怎么还没读完2.9,这一节这么长嘛 兄弟会之书的内容,是对极权统治的终极解构。它揭露“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的荒谬本质,剖析党通过篡改历史、操控语言、制造恐惧维系统治的阴谋。每一页文字,都是对被扭曲现实的清醒呐喊,为温斯顿灰暗的反抗之路点亮了理论灯塔。但这真理的载体,却需在秘密中传递,恰印证了极权对思想的扼杀有多彻底。 怎么说呢,虽然2.9还没读完,但感觉触碰了一点点现实的真相(・●・)
  • S137***635
    读《1984》2.6-2.9随感 2025.11.6 今天读书80分钟左右,又比昨天少了,一大部分原因是在准备实验课。 温斯顿与奥的会面,是黑暗中的一丝虚妄微光。那句“我们将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像一句脆弱的暗号,却承载着对极权的反抗微光。然而,奥的温和下藏着未知的危险,让这份“同盟”更显惊悚。 这几章最刺骨的是极权对思想的彻底绞杀——不仅要控制行为,更要篡改记忆、扭曲逻辑。温斯顿的挣扎,是人性在“思想罪”绞架下的最后喘息,让人看清:当真相可被随意改写,当信仰沦为禁忌,个体的精神自由便成了最奢侈的祭品。
  • S137***635
    读《1984》1.7-2.6有感 2025.11.5 今天有课有作业,比昨天少读了两个小时。 温斯顿与朱莉雅的相遇相爱,是黑暗中的微光。他们在监视下的秘密相守,用平凡美好对抗人性异化,却难掩悲剧底色。 在看到朱莉雅递给温斯顿纸条时,我也在跟温斯顿一起考虑茱莉亚的真实身份和目的,没想到却看到了我爱你三个字。之后我突然意识到,在看这本书时,我完全没有考虑过爱情的因素,连读者也不知不觉的被老大哥给限制了。甚至在看到我爱你三个字后,我也一直在思考茱莉亚会如何利用感情在背后狠狠地捅温斯顿一刀,但他们的感情竟然是真的,在2楼房间相处的画面如此温馨。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被发现,希望他们能一直保有灵魂和情感的自由。 后面我又看到了温斯顿和奥布赖恩的会面,期待他们接下来的发展。
  • S137***635
    “所谓自由,就是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如果此说在理,余者皆然。”
  • S137***635
    读《1984》前七章有感 2025.11.4 前七章勾勒出一幅极权图景,真理部篡改历史,让“真实”沦为权力的工具,当人们失去共同记忆,便再无质疑现实的可能。 书中民众的思想大多已被操控,当权者随意修改过去,就像一个扭曲的“撤回键”“后悔药”,而民众的思维也被模糊。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雪花,但1984中,大部分民众基本上都是从一个模子出来的,他们当然性格各异,但他们灵魂的底色早已被污染,他们早已成为当权者的奴仆,思想被肆意蹂躏却少有人察觉。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动物庄园》,我国的文字狱大概也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同类书籍推荐
  • 小王子
    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
  • 老人与海
    欧内斯特·海明威
  • 苏菲的世界
    乔斯坦·贾德
  • 窄门
    安德烈·纪德
  • 局外人
    阿尔贝·加缪
  • 文心阅读·名著课程化丛书: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