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记/ 苏东坡传
传记
苏东坡传
作者:林语堂、张振玉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37章)
用诗词书画讲述坎坷仕途!一代大文豪、政治家、艺术家的传奇人生,知识阶层传承千年的理想人格!

【简介】苏东坡虽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他终不改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发展慈善事业,创办公立医院,堪比和煦春阳,带给世界无尽生机和温暖。他襟怀苍生,却无奈生活寄于风雨,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早已没入历史的尘埃,而他所表现出的伟大人格与社会良心,直至今天仍熠熠生辉。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性格鲜明,形象饱满,可亲可敬,堪称人世间完美的理想人格。

随感
  • S136***580
    读完苏东坡的故事,我不禁反思当下的生活。我们生活在和平繁荣的时代,没有苏东坡那样的政治磨难与颠沛流离,可有时却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唉声叹气,因为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事而陷入焦虑与迷茫。对比苏东坡,我们所面临的困难何其渺小。他教会我们,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重要的不是所处的境遇,而是面对境遇时的心态。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保持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一份对理想的坚守,学会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在平凡中发现美好。
  • S115***586
    “在文学风格上,也有一种差异-就犹如亨利· 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东坡像威廉,子由像亨利。 由各自的才气上看,威廉原应当写小说,而亨利应当写心理与哲学性的论文。可是威廉·詹姆斯却把他的才华和诙谐注入了通常干燥无味的心理学和哲学教科书,而亨利·詹姆斯则在小说的天地中注入了他人性的思想和观察这样充实的内容,这对世界的文化反倒有益而无损。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使他在这一类文章之内足称大家。”——关于这段,我想可能因为林语堂写的是英文版,给“老外”看得多,所以列举他们熟悉的詹姆斯兄弟可能更能形象比喻;还有一种可能会不会是林语堂觉得苏氏兄弟太“稀有特别”了,国内无可比拟吧?
  • 姚梦思
    苏东坡的一生辗转反侧,拥有过辉煌也经历过打压,但是他还是积极乐观和豁达开朗。在学习和生活中以及以后工作,我们都要学习他这种精神积极面对生活,这人能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里,也可以让我们走得更远,克服各种困难
  • 陈陈S105***701
    看完这本书了解到苏东坡的多舛的命运,一生颠沛流离,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仍然乐观豁达,为老百姓办实事,为我们留下千古绝唱的诗词歌赋。难得的伟大诗人和文学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永远铭记于心,世代相传。
  • 储能25-2徐紫怡
    这本书最动人的,并非那些彪炳史册的诗词文章,而是那文章背后一个“人”的全部体温。我们读“大江东去”,感受到的是他怀古的豪迈;我们读“十年生死两茫茫”,触摸到的是他刻骨的深情。他有“明月几时有”的玄思,也有“无竹令人俗”的烟火气。他是一个会为民生水利而奔走呼号的官吏,也是一个会为一块红烧肉而眉飞色舞的老饕。他的伟大,不在于不食人间烟火,而在于将人世间的一切悲欢,都化作了艺术的原料,将生活的粗粝,打磨成了哲学的珍珠。
  • 嘻嘻
    读《苏东坡传》,见他黄州躬耕、密州放歌,困厄中仍把日子过成诗。那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既是文人风骨,更是照进寻常生活的光,让人读懂何为真正的“人间清醒”。
  • S136***703
    从前学东坡诗词时,我只懂欣赏字句的美。直到翻开这本书,才真正走进他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在山东密州的中秋夜,他思念七年未见的弟弟写下“明月几时有”;午夜梦中遇见亡妻,含泪记下“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断肠诗句。这些文字里,藏着超越千年的真情。
  • S136***468
    读《苏东坡传》如观江河奔涌,他贬谪黄 州,竹杖芒鞋吟“也无风雨也无晴”,流放儋 州沙地教字播文明星火。逆境如刀,他却以 豁达为舟,将困顿烹成诗意,人生无常唯乐 观自洽者方能于风雨中见平生烟雨之美。
  • S115***586
    “苏东坡说:‘对你们海量的人我并不羡慕,我喝完一杯就醉,不是和你们一样得其所哉吗?’……他的脸色红润,热情洋溢,会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可见苏大才子是多么真实爽快、不拘小节,又是那么平易近人、多愁善感,不失为一个性情中的大文豪啊!
  • 计应2408班邱婌媛2024040827
    读《苏东坡传》懂了:人生起落是常态,他以文为舟、以乐为桨,在逆境里也能划出一片自在天地。
同类书籍推荐
  • 苏东坡传
    林语堂
  • 色戒
    夏世清
  • 鲁迅传
    单外文
  • 人民文豪鲁迅
    李平心
  • 苏东坡新传
    李一冰
  • 苏东坡传
    林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