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 文化苦旅(新版)
文学
文化苦旅(新版)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69章)
影响三代华人的文化价值观,值得全家人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简介】“文化苦旅”一书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为回忆散文。甫一面世,该书就以文采飞扬、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由此开创“历史大散文”一代文风,令世人重拾中华文化价值。他的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历史文化长河,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文化价值。书中多篇文章后入选中学教材。但由于此书的重大影响,在为余秋雨先生带来无数光环和拥趸的同时,也带来了数之不尽的麻烦和盗版。誉满天下,“谤”亦随身。余秋雨先生在身心俱疲之下,决定亲自修订、重编此书。新版“文化苦旅”作为余秋雨先生30年历史文化散文修订自选集,新增文章18篇,其中入选教材的“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等经典篇目全部经过改写、修订。新版内容与旧版相比,全新和改写的篇目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对新老读者都是一场全新的阅读体验和人文享受。堪称余秋雨30年来不懈的文化考察和人生思索的完美结晶。

随感
  • S136***178
    对于我自己来说,这本书是迟来的暑假作业,孩子的学校要求暑假里读一读《文化苦旅》,再写一篇简单的游记散文,当时我工作繁忙,没有来得及陪他共读,现在借着活动的提醒读起来应该也不晚,或许下个周末,我们能一起聊一聊那些作者走过的路,和路上深沉壮阔的风景。
  • 眠眠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用脚丈量出的文明碑文。他沿着古迹与山河行走,把断壁残垣、典籍诗文都化作了沉重的叩问。笔墨间浸透着历史的苦涩与文人的忧思,那不是游记,而是一个民族在文化废墟上的自省与招魂。每一步,都踩在文明疼痛的神经上。
  • 粮储2401班黄羽娟2024560106
    余秋雨笔下的天一阁,不只是藏书楼,更是文化坚守的丰碑。范氏家族“代不分书”的祖训,扛过战火与失窃,道尽文化传承的悲壮。这阁楼的木梁,藏着中国人守护文明根脉的执拗与深情。
  • 粮储2401班黄羽娟2024560106
    此书不止是游记,更是文化叩问。余秋雨以细腻笔触揭历史隐痛,让人在文字中读懂文明的璀璨与脆弱。
  • S136***898
    牌坊总是寂寞的。它们立在村口,或是荒野的道旁,高高的,冷冷的,由坚硬的石头雕成,刻满了“贞节”、“烈女”一类沉重的字眼。石上是精细的缠枝莲,或是模糊的龙凤,工艺是好的,只是那线条,总透着一股森然的严冷。 我常想,这巍峨的牌坊,与其说是一座荣耀的碑,不如说是一具华美的石棺。它埋葬的,不是一个女子短暂的青春,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生的喜怒哀乐,都被这无情的石头,沉沉地压住了。那石缝里生出的斑斑青苔,仿佛是岁月也拭不干的泪痕;那风雨剥蚀的刻字,又像是无声的叹息,年深日久,连叹息也疲惫了。 风吹过坊顶,发出呜呜的声响,是历史的回响,还是那许多个长夜里,被压抑的哽咽?我站在这沉默的巨石下,感到的不是庄严,而是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文化的悲凉。它苦的不是立坊的艰辛,而是那背后人性的寂灭。
  • S136***270
    “路,就是书。”,晨钟漫过斑驳石阶,檀香里浮沉着千年经卷的褶皱。寺墙沉默接住风雨,却让每道裂痕都成了时光的掌纹。原来佛前青灯不是为照亮归途,是让旅人在香火明灭间,读懂所有跋涉,与内心安宁相逢。
  • S136***270
    青石板上的牌坊,原是旧时代给女性钉下的永恒句点。那些被风干的贞洁故事,在笔墨里褪去庄重,只剩一道道冰冷的石痕。这段苦旅,让每道牌坊都成为警钟:女性的价值从不由一块石头定义,应写在自己选择的生命里。
  • S136***538
    古言道:“开卷有益。”我很庆幸参加了这次的掌阅精选活动。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抚平了我内心的浮躁,也让我对过去的时代与文化有所了解。
  • S136***931
    第一次接触的《文化苦旅》是在高二,希望通过阅读一些文学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奈何一直没有机会看完,现在重新拾起回忆,好好阅读。
  • S136***538
    在高中时就听说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也曾摘录过一些句子,只是一直都没去借阅,如今倒是有了机会能够掌中阅读,也庆幸有这次机会,如此才没错过如此可爱又幽默的灵魂。
同类书籍推荐
  • 朝花夕拾
    鲁迅
  • 丰子恺,无宠不惊过一生
    丰子恺
  • 病隙碎笔
    史铁生
  • 人间之味
    汪曾祺
  • 人间草木
    汪曾祺
  • 不被大风吹倒
    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