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 中医诊断学
医学
中医诊断学
作者:何建成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55章)

【简介】该教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课程改革示范教材。教材分为绪论、正文(上、中、下三篇)及附篇。绪论扼要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内容、发展简史、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及学习方法,上篇为诊法篇,中篇为辨证篇,下篇为诊断综合运用与病历篇。本教材可供全国高等院校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作为研究生考试、执业医师考试的重要参考书。

展开
随感
  • S130***518
    脾肾阳虚会导致完谷不化,五更泻,滑泄失禁;大肠湿热会导致泄泻腹痛,便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排便不爽,肛门重坠。
  • S130***518
    便溏的病机:1.脾胃虚弱 2.湿邪困脾 3.肝气乘脾 4.肾阳亏虚
  • S130***518
    3. 简述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 整体审察:中医把人看成一个整体,同时人又和周围环境密切相关。诊断时,不光要看病人身体上的症状,还要了解他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情绪状态等。比如一个人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出现关节疼痛,医生就会考虑可能是湿邪入侵导致的。而且会全面分析病人各个方面的表现,不会只看某一个症状就下诊断。 - 四诊合参:中医有四种诊断方法,望诊(看面色、舌象等)、闻诊(听声音、闻气味)、问诊(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切诊(摸脉象、按压身体等)。这四种方法各有侧重,不能只用一种方法来诊断疾病。 - 病证结合:既要辨病,明确是什么疾病,比如是感冒、咳嗽还是胃痛等;
  • S130***518
    2. 简述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 司外揣内: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表和体内脏腑是相互关联的。外面的情况能反映里面脏腑的状态。就像我们看到一个人脸色发黄,可能会想到他的肝脏等脏腑是不是有问题,因为中医认为肝和面色等外在表现有联系,通过观察外面的表现就能推测体内脏腑的情况。 - 见微知著:微小的局部变化能反映整体的情况。比如中医看舌头,舌头只是身体的一小部分,但是通过观察舌象,像舌苔的厚薄、颜色,舌质的颜色等,就能了解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等整体状态,从微小之处知道整体的健康状况。 - 以常达变:我们首先要知道正常的生理状态是什么样的,比如正常的面色、脉象等。然后把观察到的病人的表现和正常状态对比,有差异的地方就是病变所在。
  • S130***518
    1. 试述病、证、症三者之间的关系 - 症:就是症状,比如感冒时的咳嗽、流鼻涕、发烧,这些能被我们自己感觉到,或者被医生观察到的异常表现就是症。它是身体出现问题的一个个具体表现。 - 证:简单来说,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还是拿感冒举例,如果一个人除了有怕冷、轻度发热、流清鼻涕、舌苔薄白这些症状,中医通过综合分析,判断他这是感受了风寒之邪,这“风寒感冒”就是证,它说明了疾病在这个阶段的病因(风寒)、病性(寒)等。 - 病: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像感冒,从开始出现症状,到中间病情发展变化,最后结束,整个这一系列过程就是一个病 。病包含了不同阶段的证和各种症状。
  • S130***518
    呕吐,呃逆和嗳气都是胃气上逆,只有喷嚏是肺气上逆。
  • S130***518
    3.不同咳嗽的声音特点及临床意义如何? 咳声重浊紧闷:多属实证,是寒痰湿浊停聚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 咳声轻清低微:多属虚证,多为久病肺气虚损,失于宣降所致。 - 咳声不扬,痰稠色黄:多属热证,因热邪犯肺,肺津被灼所致。 - 咳有痰声,痰多易咯:多属痰湿阻肺,因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而成痰,上渍于肺所致。 - 干咳无痰或少痰:多属燥邪犯肺或肺阴亏虚,前者因燥邪伤肺,肺津受损;后者因肺阴不足,虚热内生,肺失滋润所致。
  • S130***518
    2.如何鉴别谵语和郑声?各有何临床意义? 鉴别:谵语表现为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由邪热内扰神明所致,属实证。郑声表现为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多因久病脏气衰竭,心神散乱所致,属虚证。 - 临床意义:谵语常见于外感热病,热入心包或阳明腑实证等,提示病情较重。郑声多见于久病重病后期,预后多不良,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 S130***518
    1.怎样根据语声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 声音高亢洪亮有力:多属实证、热证。因阳热亢盛,鼓动气血,使声门开阖有力,故声音高亢洪亮。如外感风热或痰热壅肺,肺气上逆,可见咳嗽声重浊有力。 - 声音低微细弱无力:多属虚证、寒证。因正气不足,或阳气虚弱,鼓动无力,声门开阖无力,故声音低微细弱。如肺气虚,咳嗽声音多低微无力。
  • S130***518
    5.常见的口气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 口气酸臭,多属食积胃肠;口气臭秽,多为胃热炽盛;口气腐臭,或兼咳吐脓血,多是内有溃腐脓疡;口气臭秽难闻,牙龈腐烂,为牙疳。
同类书籍推荐
  • 本草纲目
    高学敏编译
  • 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
    无名氏
  • 眼健康管理
    刁红星
  • 本草纲目(全本插图版·全5册)
    李时珍
  • 黄帝内经:望诊奇术
    王栋
  • 学了中医才知道
    李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