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记/ 人物传记/ 苏东坡传
人物传记
苏东坡传
作者:林语堂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36章)

【简介】苏东坡虽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  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也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随感
  • S137***927
    读到此处,苏东坡的个性已经一览无余了,讲到他的交友,讲到她的文人事迹,讲到他的著作,在和弟弟得相处之中,他们不断的进步。在和友人得互动之中,他不断的发现自己对于人生新的看法,就这样不断往前,不断学习,不断纠正
  • S137***621
    读《苏东坡传》17-19章感悟:这三章里,苏东坡贬谪中的“韧性”最戳人——贬至黄州时,他从“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苦,转身种稻、酿蜜、做东坡肉,把流放日子过成了烟火诗。他写《赤壁赋》不是无病呻吟,是在“人生如逆旅”的困局里,把“被贬”的苦嚼出了“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的甜;哪怕后来再遭贬谪,也没揪着委屈不放,反倒用文字记风物、用善意待乡邻。原来真正的豁达从不是没难过,是像他这样,摔进泥里时,不骂不怨,先拾块石头刻句诗,再种棵菜等丰收。
  • S137***374
    《苏东坡传》第四章,读罢掩卷。 他反对新法之激进,却非为反对而反对,唯见民生多艰而痛心。政见不合,甘离中枢,宁守地方为民做实事的坦荡,恰是赤子本色。 乌台诗案未至,然此章已见风起青萍。其魂在“不合时宜”四字——一个真诚的灵魂,在复杂的政治中,注定坎坷,却也注定不朽。
  • S137***852
    苏轼被贬到海南时,岛上无药无医,他却写信告诉儿子:“每闻京师丧事,心且寂寥。幸而老夫尚健。”在绝境里,他依然试着酿酒,学着吃生蚝,和黎族百姓做朋友。他没有假装快乐,只是依然对具体的生活本身,抱有最朴素的好奇。这份在暮年绝境中依然不灭的生趣,比所有的豪言壮语,都更显生命的韧性。
  • S137***303
    在生产过剩、渠道短缺的时候,掌握流量的“网红”们获得了溢价,但真正的竞争还要靠对供应链的把控和不断的创新。
  • S137***522
    读《苏东坡传》序,恍见明月下的竹柏影。此人问平生功业,笑指黄惠儋三州。他把苦酒酿成月色,将劫波踏作江声。一蓑烟雨不是落魄,是赤壁下的拍岸惊涛。江山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东坡早将人间吃透,醉里一笑,万物皆可下酒。
  • S137***488
    未入仕途的苏东坡,是浸润着蜀地灵秀的少年。他在书香世家习得才学,于峨眉云雾中养出旷达,科举时的惊艳更显天赋卓绝。这三章像一幅淡雅的水墨,不仅勾勒出他早年的才名与风骨,更藏着他日后面对风雨时,那份从容与豁达的源头。
  • S137***621
    《苏东坡传》14-16章读后感悟:这三章中,苏东坡在黄州的困顿与觉醒最触动人心。他从“乌台诗案”的惊魂未定中走出,在“东坡”之地躬耕劳作,把贬谪的苦日子过成了诗——酿美酒、做东坡肉,在《定风波》里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这份通透并非妥协,而是历经磨难后的精神突围:他没因官场失意消沉,反而贴近民生,写出更质朴温暖的文字。这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从不是顺境中的意气风发,而是身处低谷时,依然能从烟火气里寻得乐趣、在平凡中守住热爱的勇气。
  • S137***832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不是史册里刻板的文人符号,而是一个“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鲜活生命。他以温润笔触,将苏东坡的仕途起伏、文学成就与生活情趣熔于一炉,让读者看见一个会在黄州东坡种稻、在西湖筑堤、在逆境中煮茶听雨的“快乐天才”。
  • S137***374
    《苏东坡传》第二章,读罢掩卷。 眉山草木浸染的墨香里,少年苏轼正长成。父亲苏洵的严苛,化作笔端风云;史书经典的滋养,悄然积蓄着喷薄的力量。 蜀地青山隐隐,天地正气在此凝聚。一个未来的文化巨匠,正等待属于他的时代。所有的传奇,都始于这方水土的默默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