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 经典著作/ 自卑与超越
经典著作
自卑与超越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杨颖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71章)

【推荐语】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弗洛伊德、荣格、罗斯福一致推崇!

【简介】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弗洛伊德、荣格、罗斯福一致推崇!改变千万人命运的心理经典!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在《自卑与超越: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中,关于记忆和梦的探讨,作者也参考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针对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作者也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

【金句】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只是想逃避困难的人,必然会落后于他人。

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完善自己,绝不能放弃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

随感
  • 郭永康
    关于孩子的青春期,或许和女性的更年期一样,其实和生命的其他阶段一样,并没有什么突出的特征。只不过是在青春期有些孩子的心智成熟的程度超过了身体,妄想去表现自己,让别人都知道自己可以,所以才会做一些反抗父母、对抗社会的事情。在我看来,这种想要取得虚荣心和优越感的行为,也是源于他们的自卑情结,他们越想证明自己,就越说明觉得自己越渺小。所以对他们积极的鼓励和适当的放纵,或许会避免这些情况。让他们在心理上取得满足,就不会额外做什么危险的事情来讨自己欢心了
  • 郭永康
    关于教育,阿德勒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社会兴趣和合作能力与健康人格的个体。其实老师更像是一位心理医生,通过鼓励而非责罚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而且教育是否成功并不是看分数的高低,而是看有没有成为社会的一部分,能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 郭永康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大部分是自我暗示。除此之外,鼓励要比批评明智和有用的多。对儿童的发展过程,积极的言语行为或者心理暗示都对儿童之后走向什么方向起决定性作用。
  • 郭永康
    关于教师的角色,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老师是孩子的第二父母,很多与性格或是社会责任感,都由学校老师来传授。老师可以观察到学生的自卑与错误的优越,并重新为他们找到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的精神,从而为他们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与社会其他人并肩同行。
  • 郭永康
    在家庭兄弟姐妹的地位里,长子女和幼子女会有明显性格差异。长子女本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果家庭中产生了新的成员,那么他们就会觉得爱会被别人分走。但作为幼子女,他们通常是被娇生惯养的那一个。可是很多事实却证明,他们会追随自己的哥哥或者姐姐,甚至在以后做的比他们更好。但总而言之,无论自己处于什么地位,都不应该“争夺王位”,而是互相学习、合作和贡献。
  • 郭永康
    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婚姻本身就是合作关系,如果父亲脾气暴躁,则女儿会害怕男性。如果母亲专横跋扈,那么女儿也会尖刻挑剔,儿子便会保守畏缩,不愿加入社会合作。经常被批评的人,将会把一切与他人的关系放在胜负上来考量。虽然男女在家庭关系和责任上需要平等对待,但男性仍然需要在某些问题发生时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法,发挥责任人的作用。只有环境和谐,其他人才能收到正面影响而正确发展。所以说,如果谁在某方面有性格缺陷,可以反观他的家庭和环境问题。
  • 郭永康
    关于一位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性,是无可非议的。而且孩子之后的大部分性格和习惯,或许都来自于母亲对他的教育。如果母亲过分溺爱他,那么他在之后就会要求更多的爱和关注。如果母亲对他不好,教育很失败,也很大可能是因为母亲的婚姻或者压力问题。放在别人身上也一样,如果刚开始就给他最好的,那么他以后只会要求更多。如果希望给他最好的但结果不如预期,可能是他自己也没有受到过这样的爱。如果能合适的爱他,便也会赋予他爱别人的能力
  • 郭永康
    个体心理学中关于梦境的解读,是将梦视为个体生活风格的产物。梦并非预示未来,而是通过隐喻和象征,反映做梦者应对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情绪。对于焦虑和不愿意主动解决问题的人,总会通过梦境来思考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有时还会将他们带入到现实。
  • 郭永康
    对于理解一个人,需要从他的对早期记忆中去理解。有人都早期记忆是负面的,说明他们不善于合作。如果是正面的,说明他们善于合作。
  • 郭永康
    关于优越目标,它其实来自于人们自己的自卑情结。当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缺陷时,为了克服自卑,他可能就会设定一个“变得更好”的目标。但是如果这个优越目标脱离实际,变成为了优越情结,是对自卑感的过度补偿。要理解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只看他的行为,更要通过他的行为指向的最终目标来了解他
同类书籍推荐
  • 心理学(第三版)
    丹尼尔·吉尔伯特,丹尼尔·夏克特,丹尼尔·韦格纳,马修·诺克
  •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乌合之众
    古斯塔夫·勒庞
  • 爱的艺术(弗洛姆作品系列)
    艾里希·弗洛姆
  • 理解人性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如何停止胡思乱想
    比尔·韦德,卡罗尔·克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