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科学/ 社会学/ 乡土中国
社会学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7章)
社会学经典著作

【简介】“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的著名著作之一,作者尝试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进行深层剖析,深入浅出地讨论了结构之构成、功能、运行体系等等,展现了社会结构是如何支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本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但是所蕴含之道理发人深省,时至今日仍然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社会学著作。

随感
  • 邹召倩22430200680
    《乡土中国》以独特视角解构中国基层社会,费孝通先生用质朴文字勾勒出“差序格局”“礼治秩序”,让我深刻认识到乡土社会的文化基因如何塑造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也让我意识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这些“乡土性”依然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当代社会的运行 。
  • L241801028+巩晓
    乡土中国,让我们再一次对中国大地有了深深的感触
  • 邱美霞
    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大门,让我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中,费孝通先生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从多个角度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他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紧密的人际关系网络。在这样的社会里,大家彼此熟悉,信任基于熟悉而建立,许多规矩和行为方式不需要明确的法律条文来约束,而是通过世代相传的习俗和道德观念来规范。这让我想到了家乡的村庄,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传达很多信息,这种默契正是乡土社会熟人关系的体现。
  • S132***717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深刻剖析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结构与文化内核,揭示了乡土社会独特的“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书中指出,乡土社会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形成了一种“熟人社会”,人际关系如涟漪般由近及远层层推开,这与西方“团体格局”下的契约社会截然不同。 费孝通对“文字下乡”的讨论尤为发人深省——乡土社会的经验传承依赖口耳相传,而非抽象文字,这种“面对面社群”的运作方式体现了文化的在地性。而“无为政治”“长老统治”等概念,则进一步展现了乡土社会如何通过传统习俗维持稳定。 阅读此书,让我重新审视现代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逝的乡土逻辑。书中理论不仅为理解传统中国提供了钥匙,更对当下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与融合具有启示意义。费孝通的洞察力与人文关怀,使这部作品成为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 郑叶静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扇通往中国乡土社会深处的钥匙,让我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国乡土社会的肌理与脉络。如今,城市化变革,乡土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深植于乡土的文化基因,如对土地的眷恋、对亲情的珍视、对传统的尊重,依然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既要拥抱时代的变化,也不能忘记曾经的道路,就这样才能让乡土社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 杨晓波
    本科时第一次读当故事书看,硕士的时候为了写论文精读,工作后给学生的书单里也有它。先生的书常读常新,配合苏力的《送法下乡》一起看,更有深刻体验。法律的移植和借鉴,不可能脱离其本土人文环境。当然,现在的中国,早已有了走自己法治道路的自信!
  • 林启贤2232441511
    随着城市化推进,乡土文化面临冲击,但方言、手工艺、地方饮食等仍被部分保留。例如乡村旅游兴起后,传统农耕展示、民俗表演成为文化再生的新路径 。这种“土”与“新”的碰撞,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 廖振辉2232441131
    乡土中国这一本书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将我们带入农村,带入基层,文中所写的内容大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深厚底蕴,从社会结构,人际关系,道德观念等多个层面队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文化进行剖析,使得我在惊诧一些乡土文化的同时又被一些传统朴素的价值导向所吸引。这也引起我在生活中多方面的思考,人最朴素的价值情感是什么,在哪里,如何形成等等。 在乡土中国里面我都仿佛被拉回到那个年代,生活在农村基层,感受着每天的劳动,感受着土地对于殷勤的农民们意味着什么。为此,才有了我对许多关于当时社会结构的了解,更加明白身处在当时社会下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回到现在,我也许才对我的长辈们以及深刻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一定的了解,明白他们内心的精神闰土。
  • 营销221祝鑫荣2232441409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剖析中国乡土社会的经典。身为党员,读此书是对国情的深探,更是对使命的重思。 “差序格局”揭示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特点。这提醒党员在基层工作中,既要尊重人情,更要秉持公正,让党的关怀无差别惠及群众。“礼治秩序”呈现乡土独特规范。党员应从中汲取养分,加强道德修养,借鉴其教化作用,将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文化,推动文明建设。 费孝通先生的调研态度值得党员学习。在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党员需深入基层,以扎实调研为据开展工作,不主观臆断。 当下乡土社会面临转型,党员重任在肩。既要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又要保护乡土文化精华,实现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共进。 《乡土中国》为党员认识国情提供指引。我们应汲取智慧,践行使命,以对乡土社会的理解为基,在乡村为中国梦贡献力量。
  • 王嘉伟2232441432
    费孝通在“家族”章节中,以犀利笔触揭示了中国乡土社会家庭结构的独特性。西方家庭以夫妻为主轴,情感交流是核心;而中国乡土家族以父子、婆媳关系为骨干,像藤蔓般横向延伸,形成纵向主轴支配下的庞大网络,承载着经济、政治、宗教等多重社会功能。这种结构下,家族利益高于个人情感,婚姻成为维系家族延续的纽带,夫妻关系常被压抑。传统家族制度虽保障了社会秩序与文化传承,但也限制了个体发展。如今,小家庭模式逐渐兴起,可家族观念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交与伦理。这让我意识到,理解家族文化的演变,正是读懂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切口。
同类书籍推荐
  • 第二性(合卷本)
    西蒙娜·德·波伏瓦
  • 一套书读懂中国人文社会(套装共8册)
    冯友兰
  • 凯列班与女巫:妇女、身体与原始积累
    西尔维娅·费代里奇
  • 更适合人民生活的模式
    井恩国
  • 无退休社会
    日本《朝日新闻》采访组
  • 良渚:撞击与熔合的文明结晶
    李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