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科学/ 社会学/ 乡土中国
社会学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7章)
社会学经典著作

【简介】“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的著名著作之一,作者尝试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进行深层剖析,深入浅出地讨论了结构之构成、功能、运行体系等等,展现了社会结构是如何支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本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但是所蕴含之道理发人深省,时至今日仍然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社会学著作。

随感
  • S131***178
    《乡土中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社会本质的窗口,让我们深入了解乡土社会的结构、文化与价值观念。
  • 张富银(24210430154)
    《乡土中国》像一把钥匙,推开了理解中国社会的大门。费孝通从乡土本色切入,用“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概念,层层剥开传统乡村的社会肌理。字里行间能看到乡土社会的稳定与变迁,也能照见现代社会的文化根脉。读罢让人对“乡土中国”的底色有了更立体的认知,也更懂中国人的处世逻辑与文化基因。
  • 沈小蕾
    读《乡土中国》,仿佛在探寻一幅古老而鲜活的乡土画卷。费孝通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脉络。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差序格局”。乡土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如同水波,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散,亲疏有别。这种格局深深植根于乡土生活的日常,从家族到邻里,从乡村到城镇,它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社交模式和价值观念。而“礼治秩序”则让我看到乡土社会的秩序并非靠外在强制,而是靠内在的道德规范和传统习俗。在这样的秩序下,人们的行为被潜移默化地引导,乡村社会呈现出一种和谐而稳定的姿态。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乡土社会的许多特征似乎正在悄然改变。但《乡土中国》让我明白,那些乡土的根脉依然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因为乡土是我们文化之根、精神之源。
  • 林启贤2232441511
    乡土社会依靠“礼”而非法律维持秩序。婚丧嫁娶、纠纷调解皆遵循代代相传的习俗,如“无讼”观念下耻于打官司,依赖乡绅调解 。这种治理方式虽缺乏现代性,但成本低、效率高。
  • S132***528
    《乡土中国》里,泥土的腥气钻入骨髓。那些在田埂上生了根的家族,血脉与稻穗一同生长。宗祠的阴影下,每个人都是族谱里的一个标点,规矩比节气还准。城里人笑他们愚,却不知黄历早把生死嫁娶都刻在了骨头上。礼治社会里,连争吵都带着古老的韵律——乡绅的旱烟管轻轻一磕,便敲定了方圆十里的公道。这泥土味的秩序,如今在推土机轰鸣中碎成渣滓,反倒叫人怀念那份笨拙的安稳。
  • S132***528
    很质朴的文字,向我们诉说着中国的乡土。
  • 吴洁娟2410201232
    看着很舒服
  • 吴洁娟2410201232
    很有文艺气息
  • 吴洁娟2410201232
    很好看
  • 2232441310季迦陵
    读《乡土中国》,仿佛在探寻一幅古老而鲜活的乡土画卷。费孝通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脉络。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差序格局”。乡土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如同水波,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散,亲疏有别。这种格局深深植根于乡土生活的日常,从家族到邻里,从乡村到城镇,它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社交模式和价值观念。而“礼治秩序”则让我看到乡土社会的秩序并非靠外在强制,而是靠内在的道德规范和传统习俗。在这样的秩序下,人们的行为被潜移默化地引导,乡村社会呈现出一种和谐而稳定的姿态。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乡土社会的许多特征似乎正在悄然改变。但《乡土中国》让我明白,那些乡土的根脉依然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因为乡土是我们文化之根、精神之源。
同类书籍推荐
  • 一套书读懂中国人文社会(套装共8册)
    冯友兰
  • 关键对话
    王紫威
  • 后浪智慧宫丛书:洞察(全4册)
    罗伊·索伦森
  • 凯列班与女巫:妇女、身体与原始积累
    西尔维娅·费代里奇
  • 更适合人民生活的模式
    井恩国
  • 无退休社会
    日本《朝日新闻》采访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