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科学/ 社会学/ 乡土中国
社会学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7章)
社会学经典著作

【简介】“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的著名著作之一,作者尝试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进行深层剖析,深入浅出地讨论了结构之构成、功能、运行体系等等,展现了社会结构是如何支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本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但是所蕴含之道理发人深省,时至今日仍然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社会学著作。

随感
  • 先知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以社会学视角剖析传统乡土社会的经典之作。书中提出的"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概念,精准勾勒出熟人社会的运行逻辑:以血缘为纽带,以土地为根基,构建起弹性而稳固的伦理网络。作者既点明乡土文化的现实合理性,也揭示其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困境。这部成书于1947年的著作,至今仍为理解中国社会底色提供着钥匙,那些沉淀在土地中的生存智慧与制度惯性,依然在城乡巨变中投射出悠长的文化倒影。
  • S132***998
    好好好
  • 夕雪玉
    《乡土中国》剖析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特性。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社会,充满熟人之间的温情与信任,却也有因传统束缚带来的局限。它让我明白,乡土文化是根,滋养着民族精神;但时代发展中,也需突破旧规,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 AgP
    乡土中国随感 点开《乡土中国》,费孝通先生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传统中国社会的肌理。在乡土社会里,土地是生存的根基,人们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形成了熟人社会。这种“生于土,长于土”的生存模式,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密如织,信任与默契在世代相处中自然生成,礼俗与传统成为维系社会的无形纽带。然而,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席卷而来,乡土社会的结构正悄然发生改变。年轻人纷纷涌入城市,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瓦解,新的社会规则与价值观念不断冲击着原有的乡土秩序。乡土中国既是历史的沉淀,也是时代的缩影。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传统与现代并非割裂对立,而是相互交融、彼此影响。我们既要珍视乡土社会中蕴含的智慧与温情,也要以开放的姿态迎接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 S131***890
    《乡土中国》道尽传统中国基层社会本质。从差序格局到礼治秩序,深刻展现乡土本色,引发对文化根源与社会变迁的深沉思考。
  • S130***062
    书里很少用复杂的术语,反而用了很多“乡下人”“命根”“慌了手脚”这种口语化的词,读着就像和老乡拉家常 。比如解释乡下人“土气”时,直接说“土是他们的命根”,用最直白的话把道理讲透了,还带着浓浓的乡土味儿 。
  • 吴涛涛2032443124
    《乡土中国》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乡土社会的特质,更引发我们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让乡土中国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 S131***741
    值得阅读
  • 施雨霞2232441509
    读《乡土中国》,见乡土社会“生于斯、死于斯”的特性,差序格局织就人际网络,礼俗维系秩序,尽显传统社会的独特韵味与生存智慧。
  • S132***231
    在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文明丛林里,重读《乡土中国》恰似一场穿越时空的寻根之旅。费孝通以手术刀般的精准笔触,剖开乡土社会的肌理,将维系传统中国千年运转的文化密码一一呈现。从“差序格局”中亲疏有别的关系网络,到“无讼”背后情理交融的治理智慧;从“礼治秩序”里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训,到“血缘与地缘”交织的身份认同,这些浸润在泥土中的生存哲学,至今仍在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中悄然流淌。
同类书籍推荐
  • 江城
    彼得·海斯勒
  • 关键对话
    王紫威
  • 市场与社会主义
    金瑶梅
  • 给年轻女性主义者的二十二封信
    菲利斯·切斯勒
  • 另类享乐主义(世界读书日独家首发)
    凯特·索珀
  • 逻辑新引 怎样判别是非
    殷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