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互联网+/ 人工智能在想什么:从科幻电影看AI未来
科普/互联网+
人工智能在想什么:从科幻电影看AI未来
作者:张鹂、周子奇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93章)
从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哲学等学科的角度进行思辨,带领读者从科幻电影看AI的未来

【简介】人工智能作为当下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也为电影创作打开了一扇大门。本书从15部经典的科幻电影出发,大胆想象,描绘了一幅未来可能的人机共存的图景。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苏醒了,产生了自我意识,Ta会想些什么?我们又该用怎样的道德与规范来管理Ta呢?本书将从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哲学等学科的角度进行思辨,带领读者从科幻电影看AI的未来。本书每章配有音频内容,适合所有对人工智能和科幻电影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展开
随感
  • 管相宁
    “弱人工智能”,又称“狭义人工智能”,是专注于在特定领域能做出决策、预测和分类的人工智能应用。“弱人工智能”所制造出智能机器并不能真正地推理和解决问题,它们只不过看起来像是智能的,但并不真正拥有智能,也不会有自主意识。 “弱人工智能”也不会具有真实的“情感”。 “强人工智能”也称为“广义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具备人类所拥有的所有认知能力;人类能做的,人工智能都可以做,甚至做得更好。“强人工智能”有时也译作“通用人工智能”。但目前的人工智能都仍属于弱人工智能,而非强人工智能。
  • 肖大钧
    让机器“识图”的困难所在:“拍照”和“看”并不等同,我们所说的“看见”更多指的是“理解”了这个画面——而从生理功能来讲,眼睛只负责“采集图像信息”,但这些信息经过大脑处理之后才能真正呈现“意义”——大自然经过了5亿4千万年才让人类具有了这样的能力,机器呢?又需要多少年?
  • 钟晓华
    这个时代,信息与生物技术高度发达,人和机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类的各种组织器官均可被进行生化改造,使用“义体”来增强自身的各项生理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改造是使用“电子脑”,这种改造会使人类的大脑拥有直接连接互联网并进行数字化运算的能力。
  • 姜仁珍
    研究和开发人工智能,可以给人类带来潜在的福祉,所以尽管知道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风险,也很难阻止研究人工智能的脚步,一些禁区,有待于法律的规范和研究人员的自律。
  • 姜仁珍
    研究和开发人工智能,可以给人类带来潜在的福祉,所以尽管知道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风险,也很难阻止研究人工智能的脚步,一些禁区,有待于法律的规范和研究人员的自律。
  • 韩霖
    通过分析经典科幻电影中的AI形象(如《2001太空漫游》《银翼杀手》等),探讨了AI的潜在意识、伦理困境及人类对其的复杂态度。书中指出,科幻作品既反映了人类对技术失控的恐惧,也揭示了AI可能带来的社会变革。作者呼吁在技术发展中平衡创新与伦理,强调人机协作的未来趋势,而非对立关系。最终,AI的未来取决于人类如何定义其角色与边界。
  • 肖大钧
    从大的方面来说,最基本的边界应该就是哲学的边界,或世界观的边界。涉及我们应该如何预期、认识和应对AI的苏醒。说起哲学,我们不是有一个现成的理论——辩证唯物论吗?唯物论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所有意识均来自物质,不存在脱离物质的独立意识。这一刀下去,很多有关智能和意识之类的疑问就可以尘埃落定了。智能,包括人工智能,不是神,不是仙,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东西,它必须依附于某个实体。庄生梦蝶,是庄生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生?这类问题也都可以堂堂正正地回答了。
  • 王晓
    这是对人类伦理情感的又一次挑战,当人可以让机器人对人付出百分百的爱,那人对机器人的爱应该负有责任吗?这是哲学的命题,设计逻辑、伦理、道德、情感。
  • 姜仁珍
    像本章开头《超能查派》的片段,人工智能/机器人本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人类一开始植入的道德规范以及后续使用之人的引导,所以技术亦是如此,本身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使用的人。
  • 李老师
    2025年5月11日打卡十九天,读书应该保持怎样的节奏?“边界”,就像一层窗户纸,是一个不容易自发看清楚但一点就破的概念;同时,“边界”也将是人工智能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同类书籍推荐
  • 深度学习
    伊恩·古德费洛
  • 怎么用Deepseek搞钱
    胡先敏
  • DeepSeek赋能数字政府应用指南
    《DeepSeek赋能数字政府应用指南》编写组
  • DeepSeek创意引擎:艺术设计与内容生产的智能革命
    王志军
  • DeepSeek十大高级提问技巧
    黄凯
  • 如何用DeepSeek写出爆款文案:从标题到转化的全流程技巧
    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