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 戏剧奇谈/ 卡利古拉
戏剧奇谈
卡利古拉
作者:阿尔贝·加缪、甘露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59章)
《卡利古拉》是加缪饱含哲学深度的戏剧之一,也是他“荒诞三部曲”的重要篇章。这部作品通过古罗马暴君卡利古拉的荒诞统治,以简洁、犀利的语言揭示了人类面对死亡……

【简介】“别人总以为,一个人那么痛苦,是因为他爱的人一夕之间逝去了。实则他的痛苦要更深刻:那就是发现悲伤也不能持久,甚至痛苦也丧失了意义。”罗马皇帝卡利古拉在挚爱骤然去世后,突然失踪三天。归来时,他已变成一个冷酷的暴君:让大臣们完成“摘下月亮”的命令,公开羞辱元老,杀戮臣民,践踏爱情与道德,只为证明生命的荒诞与权力的虚妄。在这出四幕戏剧中,卡利古拉与政敌、情人、诗人之间的交锋尖锐而残酷,最终逼向毁灭性的结局。这是加缪最具戏剧张力的作品之一,也是一部直面自由、真理与人类极限的经典悲剧。

随感
  • S94***353
    这本短短4万字的戏剧《卡利古拉》,是加缪笔下的一部四幕剧。我却花了4个小时,将简单的对话式的戏剧看个遍(这种文字对话的书,照理来说不该多么难读的),琢磨里面的文字关联和情感色彩。我对这种荒诞主义产生共鸣,在存在主义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怀疑,然后,便在这种荒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一句台词一台戏”,戏剧是聚光灯下的真实,是满足幻想的缩影(尽管加缪并不这么认为)。曾经我对于表里不一和言行不一的作风感到深深厌恶,我就用他们自己的话去诘问他们自己,可他们自己到头来,不是沉默就是愤怒(多数是愤怒)。我想,大多数的甚至意识不到他们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尽管我是用他们自己描述的问题去“对付”他们自己。我才知道,这是逻辑理性对荒诞的对抗,以及这种冷漠或者愤怒向我发泄,是系统异化的结果。这些都是偶然的绝对。他们自己的思想批评了他们自己,他们自己不知道,就形成了逆火效应。而我这种行为。也成了一种理性暴力,他们自己根本没法选,不然就背了“里外不是人”的耻辱。诚然,读过这小小一本书,才是振聋发聩,使我深省。我翻来覆去睡不着,又开始思考起来,就补充一些谝闲。我以为,这种事是很能发现的,只需要稍微多一点注意力就好。我是高敏感人群的一员,就厚着面皮认为这种经历和反思就有些共性了。不过,我是通过文字和自己曾经的迷茫进行了和解。我仍然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世界是物质统一的,这是不言而明的。•ᴗ•
  • S94***353
    这书里的语言特点,一方面是深刻沉重,另一方面(我会觉得)是嘲弄讥讽。 令人感到窒息得无法辩驳并只能进一步妥协遵从的逻辑理性,恰如译者写到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矛盾,正使得荒诞形成逻辑闭环。无形而有貌的平静言语,有时候也如巨石落水般,将虚伪澄澈激起羞愧的涟漪,以及震耳欲聋的愤怒。 后来的我,也正正喜欢用这种矛与盾的语言醒人。因为我对言行不一保持着某种意义上的厌恶,实际上,就是对虚伪的厌恶。当然,这种方法如同我的比喻,刻薄尖锐地指出了问题,却也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姿态使我被修正至环境的边缘。这或许是恶习,我也许久不这样做了,我恐怕是某种经历,使得我变得具有攻击性,但也许这也是我虚伪的借口。 可惜的是,我发现在我这样的过程中,少有使得人能反思到自己的问题,这种错误——或许每个人都不会承认——将导致两种可能: 1.承认错误,得到反思,但是在环境中自认了自己的行为或者道德上的不足,产生卑劣情绪; 2.否认或忽视错误,反思不足,产生自负心理,受到孤立或戏谑。 这就是荒诞所在,即便什么都不做(这种偶然的绝对性,以及整体主义的不可实现性),都使得某被披上“罪”的外套。 我想说,这实在是可恶又恶劣的习惯。倘若没有对自身有明确认识的人,高敏感人群,便容易陷入这种仿若自证陷阱一样致命的荒诞里,沉到底去。不过,荒诞存在或者是否痛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最后,请不必多想,这是我的一次反思,以及让此书(《卡利古拉》)的某种黑色幽默归于自我内心平静的阐述。 2025.10.10 夜 22:52
同类书籍推荐
  • 牡丹亭
    汤显祖
  • 茶馆
    老舍
  • 评书三国演义(一)汉末风云
    连丽如口述 李滨声插图
  • 奥赛罗·李尔王
    莎士比亚
  • 玩偶之家:易卜生戏剧选(汉英对照)
    亨利克·易卜生
  • 骂观众
    彼得·汉德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