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史学专著/ 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
史学专著
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
作者:丁雨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30章)
以文物讲故事,以图文讲历史,配以300余幅照片,将博物馆展览现场生动地还原在读者眼前,弥补不能到展馆现场的遗憾,营造一种“曾经来过的珍藏记忆”。

【简介】《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集结22篇观展感悟,将中华大地上的故事串联起来,借展览与文物述说起源、发展、交流与衰落。出土文物不仅是先民的生活剪影,也映射出他们的精神世界,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 本书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对展览主题思想、布局、展出文物的介绍说明配以300余张照片,将展览现场生动地还原在读者眼前,弥补不能去到展馆现场的遗憾,也可作为曾经来过的珍藏记忆,是一本“拿在手上的展览”。其文笔生动幽默,兼具锋锐的思考与丰沛的情感,借展览重现历史场景、人物风貌的同时,追溯了历史动态演进的线索以及历史规律。

随感
  • 数会2520班马嘉庆
    丁雨的笔是一把打开博物馆的钥匙,把22场展览变成了穿越时空的对话。不再是冰冷的文物陈列,而是每一件器物背后的故事:可能是青铜器上的纹饰藏着古人的信仰,可能是丝绸上的纹样织着丝路的繁华,在展览的光影里,让历史有了温度,让文明有了呼吸。 跟着作者逛展,像拥有了“文物解读雷达”:在良渚玉器前读懂先民的宇宙观,在敦煌壁画前触摸丝路的风沙,那些曾被忽略的细节,忽然成了文明写给今人的信笺。合上书时,心里满是对“每件文物都是文明碎片”的敬畏,也悄悄生了去博物馆里找“故事”的期待。
  • 夏焕梅 2410704204
    我的假期宣言:一场与时间的慢对话 这个假期,我给自己立下一份宣言:不做风景的收集者,而做时间的潜入者。 我计划选择三座博物馆,每座只重点看一个展厅。在汉代画像砖前,想象当时的宴饮歌舞;在唐代金银器边,揣测胡风汉韵如何交融;在外销瓷展厅里,追寻它们漂洋过海的故事。我不求看完所有,但求与几件器物真正相遇。让看展不再是打卡清单上的一项任务,而是一场与祖先、与世界的深度对话。 这个假期,不妨去看看展吧。不是为了积累谈资,而是为了在浩瀚的文明面前,确认自己的坐标;为了在快速发展的世界里,找到一个让内心沉静的支点。这本《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中写道,博物馆是“时间的压缩器”。这些器物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精美,更在于它们曾是“活”的——被创造,被使用,被珍爱,被传递。
  • S136***827
    在历史长河中 探寻文明 之光 合上《看展 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我的内心仍沉浸在书中所描绘的一场场精彩展览里,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博物馆神秘的大门,让我领略到了不同展览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书中介绍了多个主题各异的展览,从“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到“千山共色——丝绸之路文明特展”,再到“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等,每一个展览都像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多元与交融。 在“无 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览中,我被展品 所 呈现出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景象所震撼。
  • S136***204
    假期宣言:读《看展去》,唯有承认自己的渺小,才能发现自然的伟大,才能发现伟大的规律,才能发展自己的潜能。
  • 室内2404韦晓2024620409
    读《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仿佛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漫游。书中借文物与展览,串联起中华大地上的故事。正如“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每一件文物都似时光的碎片,承载着历史的温度与文明的密码。从古老的青铜器到精美的瓷器,从东方的智慧结晶到与世界文明的交融印记,在字里行间,能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世界文明的相互辉映,仿佛自己正置身于博物馆中,与那些静默的文物对话,探寻着人类文明的璀璨星河。
  • 王超
    丁雨的《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是一场纸上的文博盛宴。300余幅照片还原展览现场,22篇观展感悟串联起文物背后的故事。站在斑驳的青铜爵前,仿佛能触摸到三千年的欢愉与哀愁,那些沉默的文物在文字里苏醒,让我们在博物馆的时空褶皱里,珍藏一段“曾经来过”的历史记忆。
  • 夏焕梅 2410704204
    站在那面斑驳的青铜爵前,我忽然感到一种奇异的连接——这只三千年前的酒器,曾经盛过怎样的欢愉与哀愁?它的铸造者、使用者早已化为尘土,而它却静静躺在这里,任由我观赏。 这就是《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带给我的震撼。在那些静谧的展柜间穿行,我看到的不仅是文物,更是无数生命的回响。汉代陶俑嘴角那抹若有若无的微笑,唐代丝绸之路上异域风格的银器,明清书画中那些欲说还休的留白——它们共同诉说着中国文明如何在与世界的对话中,既保持自我,又不断新生。 我们这代青年,不必成为考古学家或文物修复师,但我们可以成为文化的理解者、对话者、创新者。看展归来,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让我们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文化自觉,同时赋予它们新的意义。
  • S136***220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历史长河,欣赏中华文明的瑰宝,探寻博物馆背后的故事,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 穿靴子的猫
    作为参观过国内、国际大大小小少说几百座各类博物馆的历史爱好者,每一次去往博物馆,都会充满敬畏、仰望。博物馆不是静止的,而是常看常新的。这本书里,作者着眼从“文物”看向“文明”,不仅能让我回忆起彼时彼地现场看到书中文物的场景和所感,更启发了仿佛来自文物与读者的“双向凝视”:如今,文博爱好者越来越多,从古老悠久的历史中提炼菁华,走向文明进步是大势所趋。文物,也要“活”起来,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历史的沧桑与华重。
  • 数会2408班冯静
    《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就像一位贴心的向导,带着我们逛遍博物馆里的宝贝。书中22篇观展感悟,把中华大地上的故事串起来,通过出土文物,我们能看到先民的生活日常,还能读懂他们的精神世界,清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它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把展览的主题思想、布局这些都讲得明明白白。读了这本书,就像亲自去博物馆看了一场场精彩的展览,能让我们更懂历史,更爱传统文化。
同类书籍推荐
  • 故宫物语
    野岛刚
  • 捡来的瓷器史
    涂睿明
  •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苏秉琦
  • 灿烂敦煌
    樊锦诗
  • 马王堆汉墓
    傅举有
  • 世界古文明遗址:陈文杰影像随笔集
    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