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心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陈赢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8章)
英国经典心理咨询入门书,曾列英国亚马逊心理咨询图书榜第1名。如果你不知道该不该去看心理医生,请先看看这本书。

【简介】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如今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为了向大众读者普及心理学知识,告诉大家心理咨询是怎么一回事,作者借用了英国文学经典《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让蛤蟆先生和他的朋友们再次登场,演绎了这个关于心理咨询的故事。读者犹如亲临现场,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随感
  • S136***410
    第一次读这本书,目前读了前四章 对里面的角色有点感同身受,蛤蟆先生是幸运的,能得到好朋友的帮助,虽然朋友的举动让蛤蟆先生压力大,但朋友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希望蛤蟆先生在苍鹭医生的帮助下能完成自救。
  • S136***848
    这本书一直有推荐,我一直很想看看,果然不错。
  • AI
    没有人能让你不快乐,是你选择了让自己不快乐。如果你也面临心理上的困扰,不妨跟着蛤蟆先生来一场心理疗愈。也许就能打开另一扇窗,看到窗外绿树成荫、阳光不燥,春天已经来了
  • S136***989
    跟随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在一问一答里映照出自己的影子。 起初,对于心理医生的提问,我和蛤蟆先生一样惊讶。随着心理咨询的深入,我也被带入了思考。蛤蟆先生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我带着思索继续在自己的轨迹中追寻。已经发生了的,从中我学到了什么?看似既定的结果中,哪些是我主动或者被动选择的? 打算再读一遍这本书,看看和第一遍读会有什么不同。
  • S136***61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我之前一位老师推荐我的(我很抱歉忘记了具体是谁,但大抵是高中的老师),在此之前,我看了《柳林风声》(这本书我买了很久了,甚至可能是在初中买的!),于是我在看到这本书序言说是《柳林风声》的延续作时,我很震惊,好像遇见了一位老朋友要给我讲故事讲道理了。这不是令人排斥的,相反,它令人更好地进入故事和情境里面。目前,我看到了苍鹭为蛤蟆先生讲“儿童状态”,我处于一种懵懵懂懂的半理解(可能更多一点)的理解状态。很久之前,我就想拜读《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来解救我自己,至少是能给点思路,给点提醒,现在,我正从“儿童状态”获教。 2025.10.2
  • 陈买香
    深入自我的探索,恰似在暗夜中劈开混沌。打破心理平衡的痛,是蜕变的序章。我们不愿见的自己、要历经的艰辛,都是淬炼的火焰。可正是这“艰苦之路”,能让灵魂挣脱桎梏,于深刻领悟里,重塑成心之所向的模样,这便是成长最厚重的深意。
  • S136***637
    感觉蛤蟆先生正在与苍鹫先生的对话让蛤蟆先生一点点打开心房,一点点解开心结,一点点开始学会直面自己痛苦的过往,为他感到高兴!
  • S135***947
    其实有时候我也发现 我平时也挺乐观的 话也挺多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长期待在某个地方 很无聊的话 我也会有点抑郁 感觉情绪突然就上来了
  • S136***45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第三、四章,这两章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可能存在的“蛤蟆”——那个被童年经历束缚,却又渴望获得真正自由的自己。蛤蟆的咨询之旅刚刚开始,但已经指向了一个核心真理: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感受,说到底,是我们自己选择了感受。而意识到自己有选择权,正是改变的起点。
  • S136***402
    读到第八章,不请自来的獾强势登场,冷着脸逼让校董之位,让人感觉獾与蛤蟆之间不是平等的朋友关系,而是如同上司与下属之间的上下级关系!这也恰是现实照进咨询室的刹那,獾代表着那个永远“正确”的世界,用关切包裹着控制。而蛤蟆第一次没有退缩,他在苍鹭的安全屏障后,学着分辨:别人的期待与自己的感受,原来可以不同。这一刻的觉醒如此珍贵——当一个人开始守护内心脆弱的秩序,他便在告别那个一味讨好世界的自己。真正的成长,始于温柔地捍卫说不的权利。
同类书籍推荐
  • 自控力
    凯利·麦格尼格尔
  • 终身成长
    卡罗尔·德韦克
  • 自控力(新版)
    凯利·麦格尼格尔
  • 看了就会用的心理学(大全集30册)
    曼纽尔·埃尔南德斯·帕切科
  • 本自具足 无须外求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 每天读点心理学
    冯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