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科学/ 社会学/ 乡土中国
社会学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7章)
社会学经典著作

【简介】“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的著名著作之一,作者尝试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进行深层剖析,深入浅出地讨论了结构之构成、功能、运行体系等等,展现了社会结构是如何支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本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但是所蕴含之道理发人深省,时至今日仍然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社会学著作。

随感
  • S130***989
    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是一幅以“血缘”“地缘”为经纬的文明图谱。书中“差序格局”如涟漪般层层扩散的伦理逻辑,让我窥见传统社会“以己为中心”的生存智慧——家族如树根般盘踞乡土,礼治秩序如藤蔓缠绕人情,而文字下乡的艰难恰印证了乡土社会“口耳相传”的熟人信任体系。读至“无讼”一章,恍然理解为何乡村纠纷总在祠堂调解,因为“情理法”的融合早已镌刻在乡民的基因里。这本书不仅是社会学著作,更是对文明根脉的深情凝视,提醒我们:现代化进程中,勿忘乡土中那片滋养过我们的精神原乡。
  • S131***826
    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根源在于土地。“土”是乡下人赖以生存的根基,他们对土地怀有深厚的眷恋与敬畏,安土重迁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乡土社会中,人口流动性较低,人们聚村而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群落。这种生活方式使得乡土社会成为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而熟悉。在这个社会里,人们无需借助契约和法律来维持秩序,更多的是依靠世代相传的习俗和道德规范。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乡村中,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口头承诺的遵守,都体现了熟人社会的信任机制。这种信任基于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了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默契。
  • 何由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剖析中国乡村社会的经典之作,书中以差叙格局、理智秩序等概念,揭示了乡土社会的本质特征与文化逻辑。语言质朴却动静深刻,它不仅是理解传统中国社会的钥匙,更让读者透过乡村经理看到中国社会变迁的深层底色,至今仍具现实启示意义。
  • S132***680
    遇到难懂的概念时,费孝通会拿身边的东西打比方。比如用“石头丢水里泛起一圈圈波纹”比喻中国社会的关系网(差序格局),用“捆柴火”比喻西方社会的团体结构,这些比喻连中学生都能听懂 。
  • S130***062
    遇到难懂的概念时,费孝通会拿身边的东西打比方。比如用“石头丢水里泛起一圈圈波纹”比喻中国社会的关系网(差序格局),用“捆柴火”比喻西方社会的团体结构,这些比喻连中学生都能听懂 。
  • 董涵宁243245Y111
    这本书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观察,剖析了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特点。
  • LL
    《乡土中国》深刻描绘了传统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语言朴实却蕴含深厚底蕴,让人深刻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与传承的价值。
  • 李章校202327170043
    这是一本好书,值得我们阅读
  • 冯苗苗202411663
    《乡土中国》洞见乡土本色,透视传统社会文化根脉与人际纽带 。
  • S131***936
    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是一幅以“血缘”“地缘”为经纬的文明图谱。书中“差序格局”如涟漪般层层扩散的伦理逻辑,让我窥见传统社会“以己为中心”的生存智慧——家族如树根般盘踞乡土,礼治秩序如藤蔓缠绕人情,而文字下乡的艰难恰印证了乡土社会“口耳相传”的熟人信任体系。读至“无讼”一章,恍然理解为何乡村纠纷总在祠堂调解,因为“情理法”的融合早已镌刻在乡民的基因里。这本书不仅是社会学著作,更是对文明根脉的深情凝视,提醒我们:现代化进程中,勿忘乡土中那片滋养过我们的精神原乡。
同类书籍推荐
  • 江城
    彼得·海斯勒
  • 关键对话
    王紫威
  • 给年轻女性主义者的二十二封信
    菲利斯·切斯勒
  • 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
    彼得·阿提亚
  • 更适合人民生活的模式
    井恩国
  • 逻辑新引 怎样判别是非
    殷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