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科学/ 社会学/ 乡土中国
社会学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7章)
社会学经典著作

【简介】“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的著名著作之一,作者尝试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进行深层剖析,深入浅出地讨论了结构之构成、功能、运行体系等等,展现了社会结构是如何支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本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但是所蕴含之道理发人深省,时至今日仍然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社会学著作。

随感
  • 🌻
    观察人类行为,我们常可以看到人类并不是为行为而行为,为活动而活动的,行为或是活动都是手段,是有所为而为的。
  • 似曾相识
    好书
  • 似曾相识
    值得推荐
  • 吴志鑫
    再读《乡土中国》,开篇“乡土本色”中对中国基层社会“土气”的描述,让我感触更深。费孝通先生说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土地是他们的命根,这不仅是经济上的依赖,更是一种文化的扎根。这次阅读,我开始思考这种乡土文化的延续性,在城市化浪潮下,虽然很多年轻人离开了土地,但他们身上依然带着乡土的烙印,比如家族观念、对邻里关系的重视,这些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以新的形式存续,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 吴志鑫
    在“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章节,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需求并不如在现代社会中那么强烈。第一次读时我觉得这是对乡土社会的片面认知,这次重读,我理解到先生是在剖析文字与乡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的适配性。乡土社会中人们世代生活在熟悉的环境,口口相传的语言足以满足日常交流和经验传承,文字反而显得多余。这让我反思,在推广教育和文化普及过程中,是否应该充分考虑不同社会形态的特点。
  • 吴志鑫
    “差序格局”是《乡土中国》的核心概念之一。再次研读,我对这个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截然不同,以“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向外推展,亲疏远近、人情厚薄都在这波纹的层次中体现。在当今社会,这种差序格局依然影响着我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比如在处理家庭事务、职场关系时,人情因素和关系亲疏常常左右我们的决策,这表明传统的社会结构在现代社会中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 吴志鑫
    费孝通先生提出“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乡土社会的道德体系是基于差序格局建立的,没有统一的道德标准,而是根据与自己关系的亲疏来决定行为准则。重读这部分内容,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某些人在熟人面前遵守道德规范,在陌生人面前则可能肆意妄为。这让我意识到,构建现代社会的公共道德体系,不能忽视传统乡土道德观念的影响,需要找到一种平衡,让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
  • 吴志鑫
    “家族”章节中,先生指出乡土社会中的家族是一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不仅承担着生育功能,还兼顾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功能。再次阅读,我发现这种家族模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家族长辈通过言传身教,将家族的价值观、生活技能和文化传统传递给下一代,使得乡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但同时,这种家族模式也可能带来一些弊端,如家族内部权力集中、对个人发展的限制等,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 吴志鑫
    “男女有别”这一章节探讨了乡土社会中男女关系的特点。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强调男女之间的界限,抑制情感的发展,追求一种基于“阿波罗式”的理性秩序。再次研读,我理解到这种性别观念是乡土社会结构和文化的产物。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稳定的社会秩序对于农业生产和家族延续至关重要。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种传统的性别观念受到了冲击,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男女关系,追求更加平等、和谐的相处模式。
  • 吴志鑫
    “礼治秩序”部分,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依靠传统的力量来维持。再次阅读,我对礼治与法治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在现代社会,法治虽然是主流,但礼治的影响依然存在,很多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在日常生活中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礼治,而应该在法治的框架下,合理吸收礼治中的有益成分,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
同类书籍推荐
  • 江城
    彼得·海斯勒
  • 学习之道
    芭芭拉·奥克利
  • 单向度的人
    赫伯特·马尔库塞
  • 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
    彼得·阿提亚
  • 德国知识分子批判
    胡果·巴尔
  • 上野千鹤子的私房谈话II:愤怒也是一种能量
    上野千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