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 当代小说/ 呼兰河传
当代小说
呼兰河传
作者:萧红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0章)
《呼兰河传》是“文学洛神”萧红的代表作,是萧红毕生才华凝练。

【简介】《呼兰河传》是萧红长篇小说的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萧红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传世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

随感
  • S137***852
    前三章勾勒出呼兰河的整体魂魄:严冬的冷酷,人情的麻木,以及童年后院那一点珍贵的亮色。萧红以冷眼观照故乡的荒凉与热闹,又以赤子之心珍藏祖父和后园的温暖。在这片被冻住的土地上,那一点微光,是她对抗整个灰色世界的全部力量。
  • S137***596
    其实读至此处,不难发现《呼兰河传》是萧红对自己在人生末期追寻个人身份与精神归宿的记录。是有一种孤独的慰藉:全书弥漫着深刻的孤独感。她反复写道:“我家是荒凉的”。正因现实的荒凉,记忆中与祖父在后园共度的时光才显得如此珍贵。那是她对抗整个世界的冰冷和成年的孤独的最后堡垒。
  • S137***360
    《呼兰河传》以孩童清澈的视角,描摹故乡风物与众生相。那些麻木中的坚韧、愚昧里的温热,在萧红克制的笔触下更显苍凉。这不仅是对故土的追忆,更是对生命状态的悲悯凝视,字里行间流淌着无言的哀愁。
  • S137***578
    读《呼兰河传》,像捧着一捧带着冻土气息的回忆。萧红用清淡笔触,写尽小城的愚昧与苍凉——被折磨的小团圆媳妇、麻木的乡邻,在看似平和的日常下藏着刺骨的悲。结尾祖父逝去,童年落幕,只留满纸寂寥,读来心口发沉。
  • S136***101
    《呼兰河传》以孩童视角勾勒出呼兰河的市井百态,平淡文字下藏着对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悯。萧红用质朴笔触,写尽小城的封闭与愚昧,也留住了与祖父相伴的温暖时光。它不是传统小说,更像一曲苍凉的乡土挽歌,让读者在平淡中品出生命的沉重与无奈。
  • S137***596
    读完《呼兰河传》,心里漫上一股荒凉。呼兰河畔的小城,日子是循环的冻土,生死、愚昧、麻木,都成了习以为常的风景。唯有祖父的后园,是萧红灰暗童年里唯一的色彩与温暖。她以天真而冷峻的笔触,写尽人间卑微的苦难,那种刻骨的寂寞,不仅属于她的童年,更属于那片土地上沉默的灵魂。合上书,仿佛听见了呼兰河冰层下,那呜咽的流水声。
  • S137***492
    本章以我的视角,聚焦祖父的后花园以及我与祖父的点点滴滴,也有小团圆媳妇和二伯的零碎片段,展现呼兰河单调却充满兴趣的生活。
  • S137***386
    乡村里的节日也同现在的一样,无论是那个节日,最重要的就是家人的团聚,还有就是在平淡的生活里多一份期待,至于节日到底过什么,其实也没那么重要了
  • S137***852
    后园是童年唯一的亮色与自由。慈爱的祖父,倭瓜与蝴蝶,构成了我全部的天堂。然而这温暖只属于方寸之间,园墙之外,依旧是麻木与荒凉。萧红在此,写下了生命里最初,也是最深的眷恋与孤独。
  • S137***247
    读《呼兰河传》第七章,心像被浸在冷水里。小团圆媳妇的遭遇,是整个呼兰河愚昧与冷漠的缩影——滚烫的烙铁、冰冷的言语,将鲜活生命碾成尘埃。萧红的笔没有嘶吼,只平静写尽围观者的麻木,这种“不动声色的残忍”更戳人。原来最可怕的从不是严寒,而是人心的荒芜,读罢只剩沉甸甸的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