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 名家作品/ 边城
名家作品
边城
作者:沈从文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6章)
一方优美健康的乐土,一代大师美与爱的理想!

【简介】《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是一部中篇小说,凭此书一举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书中寄托着作者关于“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较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作品。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城淳朴的世道民风和天然的生活状态。全书共二十一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似一幅或浓或淡的水墨画,以古朴清新的语言,表现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随感
  • S137***059
    《边城》,语文教材中的必读篇目,从高中起就一直吸引着我。我曾在教材上阅读过其中一些片段,被沈从文笔下湘西的淳朴风情所吸引。爷爷、翠翠,一座塔,一条狗,一条小溪,一条船,构成了一幅柔和的风景画。高中时,我不曾了解选段之前的内容,今日一读,我才明白翠翠身世之苦。父亲服毒,母亲自杀,翠翠自小便在爷爷的抚养下长大,纯洁如白纸,天真似幼童,这样的女孩,连与傩送之间的感情也是含蓄委婉。
  • S137***461
    读《边城》,总像浸在湘西的柔水里。翠翠眼波流转的懵懂,爷爷摆渡的淡然,还有茶峒山间飘着的雾、淌着的河,都慢得让人心。虽然没有十分激烈的情节来刻画人物情感,却用平淡的笔触写出了深刻的人物内心世界。
  • S137***464
    今日读到天保与傩送兄弟二人摊开各自心事的夜晚,他们选择唱山歌,让心意随歌声飘向翠翠。兄弟的坦荡与翠翠的懵懂形成对比,情感如暗涌的溪水,清澈却不见底,为故事添了命运的伏笔。
  • S137***940
    《边城》是沱江柔波里的诗。翠翠的等待、茶峒的清寂,酿出人性纯良,读来暖而怅,如雨雾里未说的情话。
  • S137***552
    沈从文细腻的手笔,让翠翠和爷爷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越读越有味道
  • S137***059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这段话在极其美!作者把乡间的独特风景写出了诗一样的境界!让人不禁地感叹大自然的秀气!
  • S137***809
    平淡里的温柔,才最戳人心。翠翠最让人难忘的,从不是她多漂亮,是她和爷爷守着渡船的"慢日子"里藏着的暖。每天天刚亮,爷爷就摇着渡船,翠翠坐在船头,把竹篙轻轻点在水里;有人过渡没带钱,爷爷笑着说"下次再给,不急",翠翠就递上一杯凉茶;傍晚收渡时,祖孙俩坐在吊脚楼前,爷爷抽着旱烟,翠翠数着天上的星星,偶尔有鸟叫传来,安静得像一幅画。
  • S137***421
    沈从文以湘西为底色,讲述了童养媳萧萧的悲剧人生。十二岁嫁与三岁幼童,懵懂中与花狗相恋怀孕,触犯族规后侥幸因诞下男婴存活,最终看着儿子延续童养媳制度。她的一生从未有自主选择,完全被封建宗族制度裹挟。 文中“女学生”象征外部新思想,却难以穿透乡村的封闭壁垒。萧萧对她们的好奇,是对自由的本能向往,却在传统力量面前归于沉寂。沈从文以平淡笔触藏住悲凉,在日常叙事中展现旧时代女性的集体困境,让读者看见传统枷锁下人性的压抑,以及时代变革的艰难与漫长。
  • 吴代骏
    白塔重修,渡船依旧,人事却已全非。翠翠在等待中接过爷爷的竹篙,于孤寂里成长。那个“也许明天回来”的人,成了永恒的希望与怅惘。结尾将个人的哀伤升华为命运的普遍性咏叹,留下无尽的沉默与回响。
  • S137***589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现实的桃花源。老船夫、翠翠、顺顺,每个人都带着暖意,让故事成了治愈人心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