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 社会小说/ 雪岩劲松
社会小说
雪岩劲松
作者:独孤氏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77章)

【简介】这是凡夫的一部长篇小说。本书是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为脉络创作的,生动地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后地方教育的发展历程。主人公从民办教师做起,经历民办教师至公办教师的十年、公办学校任教的十八年,其间任公办学校校长十年,后任民办学校校长、董事长的共计四十二个春秋从事教育的故事。主人公热爱教育事业,励精图治,克服种种困难,历经很多波折,才取得教育事业的巨大成功。作品启迪读者热爱本职工作,勇敢追求梦想。书稿语言朴实,故事曲折,可读性强,让人在阅读中享受乐趣,收获启示。

展开
随感
  • S138***609
  • S137***071
    劲松破岩,不忧环境瘠薄,唯以苍劲刺破苍穹,恰如绝境中的坚守——纵遭狂风摧折,仍挺腰杆;纵遇霜雪侵袭,仍展枝叶。松虽无语,却以长青之态对抗岁月,这份坚韧,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执着,是于无常中守常的信念。 人生亦如雪岩劲松,既有岩之沉毅,方能在世事颠簸中稳住脚跟;既有松之坚韧,方能在命运风雨中逆风生长。不必怨风雪骤,不必叹前路难,那些淬炼与磨砺,终会化作生命的厚度——如岩般沉稳,如松般挺拔,于岁月长河中,活出独属于自己的清劲与从容。
  • S138***467
    于烽火中淬炼信仰,于苦难中铸就荣光——《浴血荣光》读后感 翻开《浴血荣光》,仿佛穿越了近百年的时光硝烟,置身于那个山河破碎、风雨如晦的年代。金一南先生以微观史笔与宏大视野交织的叙事,将1921至1949年的革命历程娓娓道来,没有脸谱化的英雄塑造,没有空洞的口号宣讲,只用真人、真事、真信仰,还原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绝境中突围、在苦难中成长的壮阔史诗。 书中最震撼人心的,是共产党人“把不是机会的机会变成机会”的绝境生存力。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员从30万骤减至不足1万,白色恐怖笼罩全国,而正是这“野火烧不尽”的韧性,让革命火种得以保存;红军师长胡
  • 程继东
    品读《雪劲岩松》,字里行间尽是松柏的傲骨与坚韧,令人心潮澎湃。寒冬腊月,冰雪覆山,唯有岩松挺立峭壁,以不屈姿态对抗风雪侵袭,这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 它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借松喻人,歌颂了在困境中坚守初心、迎难而上的品格。生活中,我们难免遭遇挫折与磨难,正如岩松面对的狂风暴雪,唯有像它这般,不低头、不退缩,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直面挑战,方能冲破阻碍,绽放生命的光彩。 这篇文章让我明白,真正的强者,从不是一帆风顺的幸运儿,而是在逆境中磨砺意志、在风雨中锤炼品格的前行者。今后,我也将以岩松为榜样,勇敢面对人生的“风雪”
  • 刘兴亮
    《雪岩劲松》以墨色浓淡写就生命韧度。雪压千钧,松针如铁,在绝境中展露傲骨。画面留白处暗涌无声风雷,恰似君子在时代寒潮中的持守——孤绝不是凋零,而是另一种绽放。这部作品将自然意象升华为精神图腾,令人顿生敬畏。
  • S137***226
    教师如雪岩间孤松:捧着十余元的薪资,揣着“时间加汗水”的痴劲,任家人怨语如寒雪压肩,仍把讲台当立根处——这“傻兮兮”的坚持,恰是凡人身骨里的劲松风骨,寒境里撑着的不是课,是心尖上不肯折的热。
  • S138***345
    雪岩覆崖,劲松破隙而立,虬枝盘曲如铁,苍叶凝霜愈翠。它不贪沃土暖阳,偏择绝境扎根,以坚韧对抗风雪侵蚀,以沉默积蓄生长力量,把贫瘠崖壁活成了风骨的疆场。人生亦如劲松,世事风雨常似寒雪压顶,命运境遇多如危岩阻路,唯有像劲松般沉心扎根、逆势生长,将磨砺化作养分,把坎坷当成阶梯,方能在逆境中挺起身姿,于岁月里沉淀出不屈的风骨,让生命在坚守中绽放出独有的厚重与光彩。
  • S137***356
    雪岩覆枝,如披素缟,却压不住松针的苍劲。根扎岩隙,饮霜嚼雪,百年不移分毫。风过处,枝桠虽微颤,针叶却愈发挺括,似把寒天的凛冽,都酿成了骨子里的刚。 偶有暖阳漏过云隙,雪粒簌簌坠落,松影映在岩壁上,忽明忽暗。它不与桃李争春,不随百草枯荣,只在无人问津的崖边,以孤直写岁月。原来坚韧从非张扬的姿态,是雪压千钧时,仍能守着一寸绿意,等风来,等春归。
  • S137***356
    《雪岩劲松》以胡雪岩的商海沉浮与劲松的坚韧意象交织,令人印象深刻。书中既展现胡雪岩从钱庄学徒到红顶商人的传奇,也揭露商战残酷与人性复杂,他的智慧与格局让人叹服,最终的落寞又引人深思。而“劲松”的隐喻贯穿始终,既是胡雪岩在困境中不屈的写照,也启示我们:人生如树,唯有扎根深处、耐住风雨,方能在顺逆中守住本心。短短篇幅道尽兴衰,却留下长久的回味与思考。
  • S136***178
    《雪岩劲松》以墨色浓淡写就生命韧度。雪压千钧,松针如铁,在绝境中展露傲骨。画面留白处暗涌无声风雷,恰似君子在时代寒潮中的持守——孤绝不是凋零,而是另一种绽放。这部作品将自然意象升华为精神图腾,令人顿生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