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科学/ 社会学/ 乡土中国
社会学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7章)
社会学经典著作

【简介】“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的著名著作之一,作者尝试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进行深层剖析,深入浅出地讨论了结构之构成、功能、运行体系等等,展现了社会结构是如何支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本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但是所蕴含之道理发人深省,时至今日仍然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社会学著作。

随感
  • S127***972
    这本小册子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经交代清楚。这里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 中正
    书中所探讨的问题,如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传承、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融合、人际关系中的价值取向等,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乡土文化始终是我们民族的根脉所在,承载着我们的历史记忆和价值观念,只有深入理解乡土社会的本质,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找到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 麗難
    《乡土中国》社会学视角剖析传统农村社会的本质,揭示“礼治秩序”下熟人社会的运行逻辑。书中“差序格局”“长老统治”等概念,至今仍能映射现代人际关系中的传统基因。布城市化进程中,血缘地缘纽带逊渐松弛,但“乡土性”仍潜藏子文化深处,提醒我们在拥抱现代性同时,需重新审视那些被时代冲刷的根基。
  • S131***444
    同时,《乡土中国》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乡土文化的价值。乡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情感。我们应该在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S131***444
    这部著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精准描述,更在于它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提供了钥匙。在当今社会,尽管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乡土社会的许多特征在逐渐淡化,但《乡土中国》所揭示的一些基本原理,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让我们明白,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逻辑和脉络,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的理论来套用中国的现实。
  • S131***444
    《乡土中国》还对家族、男女有别、血缘和地缘等乡土社会的诸多方面进行了细致剖析。家族在中国乡土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一个生育单位,更是一个事业组织,承担着经济、政治、宗教等多种功能。男女有别则体现了乡土社会中的性别观念和人际关系模式,男女之间的鸿沟,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稳定。血缘和地缘的关系,也反映了乡土社会中人们交往和互动的独特方式。
  • S131***444
    “礼治秩序”也是书中探讨的重要内容。与西方的法治社会不同,中国乡土社会依靠礼来维持秩序。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在乡土社会中,礼治秩序深入人心,人们自觉遵守各种规范和习俗,这种秩序的维持,依靠的是长期的教化和人们的内心认同。
  • S131***444
    书中对“差序格局”的阐述,堪称经典。在西方社会,团体格局是主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捆柴,界限分明。而在中国乡土社会,人们以“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种差序格局,决定了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我们更注重亲疏远近、尊卑长幼,在资源分配、责任担当等方面,都遵循着这一原则。
  • S131***444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部经典学术著作,它以深入浅出的笔触,为我们揭开中国乡土社会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得以窥探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的底层逻辑与文化基因。 费孝通先生从“乡土本色”出发,指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这种对土地的依赖,塑造了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性格。土地是固定的,人们世世代代在同一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结构。这种乡土性,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深深烙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
  • S131***444
    “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