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 外国小说/ 红与黑
外国小说
红与黑
作者:斯当达、罗新璋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81章)

【简介】《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个人与社会间的对抗是《红与黑》的中心主题。 一个出身低微的木匠儿子于连,喜爱读书,不爱做力气活,在他的那个社会阶层里,他是异类。他心比天高,野心勃勃,视拿破仑为人生偶像,希望有朝一日跻身上流社会。面对现实桎梏,他选择进入教会、通过攀附富贵女人这些自己曾鄙夷的手段来实现野心。他拼了命努力,结局是否会如他所愿? 红色理想与黑色现实的对抗,极致的自卑与自尊、正直和伪善,如何选择,如何坚持,拷问着世界上的每一个“于连”。

随感
  • S136***119
    这本书的背景主要展现了19世纪初法国社会的复杂面貌,客观上揭露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残酷现实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对青年一代的腐蚀和摧残。在那个贵族当道的世界,讽刺了大多数人口中所谓的成功。司汤达通过《红与黑》再现了拿破仑的伟大,鞭挞了复辟王朝的黑暗。“红”是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而“黑”则意指僧袍,象征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真实,那残酷的真实。
  • S136***119
    建议小说版去读许仲渊许老师译版的红与黑,文字细腻易懂,罗的太拗口,有的句子一下子解不开闷,也推荐去看红与黑音乐剧,近期红与黑也被邀请来到中国进行音乐剧演出。值得一看
  • 虚拟2501班冯桃
    于连的野心与尊严,像红与黑两种底色交织。他以虚伪对抗虚伪世界的规则,却在爱情中暴露真实的脆弱。这根命运的绳索,他拼命攀爬,却不知两端都系着悬崖。我们每个人心中或许都住着一个于连——在世俗与理想间挣扎,渴望成功又惧怕迷失。他的悲剧不在于失败,而在于攀至高处才发现:那用尊严换来的风景,早已索然无味。
  • S136***119
    “魅力往往与独特联系在一起, 没有特色意味着平庸, 而平庸是不可能产生吸引力的。”名句之一
  • S136***119
    没看过书但是看过音乐剧,所以看到书里面的于连结合音乐剧版的,会感到更加现实,像在和书里的人物对话,于连走出来走进现实,也迷失在现实。于连其实是一个很可悲的人角色,他一开始有梦想有偶像,有追求,满怀希望的期待未来,甚至连一开始父亲劝他去当家庭教师都不愿意。可是当他步入了上层社会,他就陷入了深深的泥潭,不断的算计,巨大的自卑占据了他,他爬不出去,因为他期盼甩掉农民和仆人两个标签,可是这两个标签陪伴了他一生,最后,行刑的前夕,他才看清了自己的迂腐与感情,“一只蚊蝇,死在了傍晚五点,你怎么可以向他描述夜晚”他活在了一个算计的十九世纪,所以他永远不明白什么叫做梦想与追求。
  • S136***119
    红与黑在国外是音乐剧版,更真实 《Il aurait suffit》这首歌讲的就是大小姐和于连之间的拉扯以及各自不可言说的心思,包括后面还有夫人的一段独白,都很好地体现了这首歌纠结和痛苦的氛围,很有一种别样的酸涩的美,“我只走错一步,愉悦就变鄙夷,美梦开到荼靡”
  • S136***491
    我满脑子都是“于连这哥们儿,咋这么拧巴”。 他太想跳出底层了,拿着本圣经装文化人,跟贵族打交道时端着架子,连跟德·雷纳尔夫人处对象,都像在算计“这步能不能帮我往上走”。可你说他坏吧,他又没彻底没良心——后来对玛蒂尔德动真感情时,慌得跟没谈过恋爱似的;被抓了反倒硬气了,宁死也不低头求放过。那种“又怕被看不起,又不肯放下那点自尊”的劲儿,像极了现实里有人想拼一把改变命运,却又总被自己的自卑绊住脚的样子。 最让我唏嘘的不是他没成功,是他到最后才明白:折腾半天,想要的根本不是什么贵族身份,是别人能正眼瞅他、不拿出身当笑话。可那时候啥都晚了,就跟咱们有时候一门心思追个目标,跑着跑着忘了为啥出发,等停下才发现,早把最该在乎的东西丢了。
  • S136***366
    于红黑交织处见灵魂挣扎 读《红与黑》,最震撼的是于连身上那抹撕裂的色彩。“红”是他对拿破仑式荣耀的炽热渴望,是底层青年冲破阶级桎梏的野心;“黑”是他被迫披上的教士黑袍,是在贵族沙龙里周旋的虚伪。 他的悲剧从不是简单的爱情破灭,而是理想在现实泥沼里的沉没。当他在法庭上放弃辩解,选择用死亡控诉阶级固化时,那抹“红”终于挣脱了“黑”的束缚。司汤达笔下的不是英雄,而是一个在时代夹缝中,用尽全力想活成自己,却最终被碾碎的普通人——这恰是这部经典跨越百年仍戳中人心的地方。
  • S136***366
    好看
  • S136***424
    红与黑是名著,而且是一本富有哲理的名著。这是我从旁人哪里听来的,或是我会错了意,反正我当时觉得这一定是本晦涩难懂的书,因而也就不曾翻开过这本书。我是一贯不爱读外国书的,大抵是语法的缘故,我看起外文书总觉得费劲。很偶然的一次机会,我翻开了这本书,也就囫囵吞枣地读完了,并不很认真地去看。那时候粗浅的印象觉得红与黑也并不是什么难读的书,不过是底层小子误闯上流社会的风流史,乏味得很。冥冥中又觉得是我浅薄了。所以有了这第二次阅读。其实仔细读来,倒也读出了点字里行间的社会矛盾,但到底是他国的历史,也并不甚了解。倒是作者文笔中浓重的嘲讽意味让人印象深刻。嗯,还是很有趣的一本书,文笔独特,情节嘛,倒也吸睛。何况,书嘛,总能读出点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的。
同类书籍推荐
  • 少爷
    (日)夏目漱石著;徐建雄译
  • 悉达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代表作)
    (德)赫尔曼·黑塞
  • 撒旦探戈(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
  • 世界名著精选小说集(全25本)
    卡夫卡
  • 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
  • 反抗的忧郁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