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 入门研究/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入门研究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陈赢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8章)
英国经典心理咨询入门书,曾列英国亚马逊心理咨询图书榜第1名。如果你不知道该不该去看心理医生,请先看看这本书。

【简介】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如今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为了向大众读者普及心理学知识,告诉大家心理咨询是怎么一回事,作者借用了英国文学经典《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让蛤蟆先生和他的朋友们再次登场,演绎了这个关于心理咨询的故事。读者犹如亲临现场,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随感
  • 郑娇
    蛤蟆先生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在情绪低谷时的模样——那些莫名的沮丧、对生活提不起劲的瞬间,在罗伯特·戴博德的笔下被细腻地拆解。他用蛤蟆与苍鹭的对话,把艰深的心理学知识化作了易懂的日常,让我们看见:情绪的困境从不是无解的谜,而是需要被看见、被梳理的信号。 当蛤蟆一步步在咨询中找回活力,我们也仿佛跟着经历了一场自我疗愈。它教会我们去审视那些“应该”与“必须”的枷锁,去察觉童年经历对成年人格的隐性影响。原来,勇敢面对内心的脆弱,像蛤蟆一样坦诚地“袒露伤口”,才是走向自愈的第一步。 合上书页,心底多了一份温柔的力量。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曾是“蛤蟆先生”,但只要愿意开启这场“心理探险”,终能在理解自我的旅途中,找回属于自己的晴朗与鲜活。
  • S136***868
    第14章中,苍鹭引导蛤蟆探索“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蛤蟆认知自我的新大门。最触动我的,是蛤蟆意识到自己常陷入“我不好,你好”的坐标,习惯性扮演“受害者”角色,这让我猛然联想到生活中自己遇挫时的消极归因,瞬间产生强烈共鸣。 苍鹭的剖析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点出“心理游戏”背后的情绪勒索——比如蛤蟆总通过自怨自艾获取关注,却从未真正为自己负责。这一章让我明白,真正的心理成长不是逃避痛苦,而是看清自己的思维模式,主动跳出消耗性的“游戏”,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更积极的坐标。
  • 数会2520班马嘉庆
    翻开这本书,不像读一本心理学著作,更像坐在蛤蟆先生的诊疗室旁,看一个人如何从“情绪泥潭”里慢慢走出来。没有晦涩的理论,只有苍鹭咨询师的循循善诱,和蛤蟆先生从自我怀疑到接纳自己的真实历程——那些“我真没用”的自我否定,“忍不住发脾气”的失控,其实都是内心在求救的信号。 它最戳人的,是让我们在蛤蟆先生身上看见自己:原来成年人的崩溃从不是突然降临,而是情绪长期积压的结果;原来“治愈”不是要变成完美的人,而是学会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合上书会明白,去面对内心的脆弱,去倾听自己的感受,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就像蛤蟆先生最终明白的那样:“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 S116***602
    读这本书最触动我的,是“自我成长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中”这一核心观点。苍鹭医生从未给予标准答案,只是不断提问、引导反思,这让我明白,心理疗愈不是依赖他人拯救,而是学会与自己对话,接纳不完美的过去,主动为自己的情绪和人生负责。它像一面温柔的镜子,照见我们内心的脆弱与挣扎,也给予我们改变的勇气。原来,承认痛苦并不可耻,直面内心才是成长的开始。
  • S136***546
    蛤蟆先生的抑郁源于童年:严苛的父亲、软弱的母亲,以及永远无法被认可的自我。他习惯了用“讨好”与“顺从”换取关注,却将真实的愤怒与悲伤深埋心底。这让我想起书中反复提及的“儿童自我状态”——那些童年残留的情感模式,如同无形的丝线,在成年后依然牵引着我们的行为。正如作者所言:“童年的情感体验会演化成一生的行为剧本。”然而,蛤蟆的故事并非控诉原生家庭,而是提供了一种和解的可能:承认过去的影响,却不被其定义。当我们敢于直面童年的阴影,那些束缚便不再是枷锁,而是自我认知的起点。
  • S137***833
    看了原生家庭这一章,蛤蟆的原生家庭让他未能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格,当然,成年不代表人格的健全,可能有的人一辈子也无法拥有健全人格。但是培养自我是每个人分内的事情,就算原生家庭痛苦,也要像苍鹭的指引一样,去反思,去思考,去探索,我们能够找到自己成长的方式,原生家庭不是个人沉沦一辈子的理由,更不是悲苦的面具,它仅仅是过去的背景故事,现在和未来都是向前走的。
  • S129***231
    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最触动我的是“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蛤蟆从自我怀疑到重建自信,每一次心理咨询都是与内心的对话。它没有晦涩理论,只用故事告诉我们:治愈痛苦不必依赖他人,直面情绪、接纳自我,才是走出困境的钥匙。原来与自己和解,就是最好的成长。
  • S136***224
    文章里的一句话突然直击我的心灵: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是的,当我们做得不是特别好的时候,总会承受很多人的批评与攻击,可是我们不应该站在他们的立场一起去批评自己,而是要明白其实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一定会有努力和收获的。就算所有人都不爱你,你更要好好爱自己,因为我们在这世界上最亲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人生不过三万多个日子,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
  • S66***363
    7. “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成为自由的人。” 8. “情商真正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 9. “高情商的人,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10. “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 很高兴在国庆和中秋双节假期里读到了心心念念的这本书,感谢它陪伴我在自己的生命旅程中,更勇敢、更真实地前行。
  • S66***363
    1. “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 2.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3. “怄气的人是总在怪罪别人。他们处于‘儿童自我状态’里,通过反应来让对方产生内疚,从而缓解自己的愤怒。” 4.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5. “假如你认为生活让你不快乐,不善待你,那么今天喝醉就是你用的某种方法,它可以印证明天你会感觉悲惨的预期。换句话说,你创造了一个‘自证预言’。” 6. “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
同类书籍推荐
  • 自控力
    凯利·麦格尼格尔
  • 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
    达娜·萨斯金德
  • 终身成长
    卡罗尔·德韦克
  • 自控力(新版)
    凯利·麦格尼格尔
  • 高情绪价值
    吴郁楠
  • 本自具足 无须外求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