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 外国小说/ 红与黑
外国小说
红与黑
作者:斯当达、罗新璋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81章)

【简介】《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个人与社会间的对抗是《红与黑》的中心主题。 一个出身低微的木匠儿子于连,喜爱读书,不爱做力气活,在他的那个社会阶层里,他是异类。他心比天高,野心勃勃,视拿破仑为人生偶像,希望有朝一日跻身上流社会。面对现实桎梏,他选择进入教会、通过攀附富贵女人这些自己曾鄙夷的手段来实现野心。他拼了命努力,结局是否会如他所愿? 红色理想与黑色现实的对抗,极致的自卑与自尊、正直和伪善,如何选择,如何坚持,拷问着世界上的每一个“于连”。

随感
  • 一颗大苞米
    《红与黑》10-15章随感:于连在维里埃尔的处境,恰似困在蛛网中的飞虫。他既要应对德·雷纳尔夫人的情愫,又需在贵族圈子里维持体面,每一步都藏着对“红”(理想)与“黑”(现实)的权衡。当他压抑内心对平等的渴望,违心扮演温顺家庭教师时,那眼底闪过的不甘,正是平民在等级社会里的挣扎缩影。这几章没有激烈冲突,却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将于连的野心与怯懦、真诚与伪装层层剖开,让人看清他既是向上攀爬的追梦者,也是被时代规则裹挟的可怜人。
  • S137***959
    读第二十四章到第二十五章有感。这两章是于连人生的重要转折。贝藏松的咖啡馆里,他因雅梦达的青睐流露青涩的冲动,尽显乡野青年初入城市的局促与莽撞。而神学院的死寂氛围与世俗截然不同,彼拉院长对他的赏识,又让他看到进阶的希望。从城市喧嚣中的懵懂情愫到神学院里的生存试探,既展现了他渴望向上的野心,也暴露了底层青年在阶层壁垒前的挣扎与无措。
  • S137***959
    读第二十一到第二十三章有感。这三章深刻展现了于连的挣扎与野心。他在贵族圈的虚伪中周旋,既鄙夷上流社会的腐朽,又渴望借其实现阶层跨越。与玛蒂尔德的交锋充满试探与博弈,于连的自尊与功利心交织,既想保持独立人格,又不得不迎合贵族规则。这些情节揭露了当时社会阶层固化的残酷,也让我看到个体在名利场中坚守本心的艰难,于连的选择既令人唏嘘,也折射出人性在现实压力下的复杂与矛盾。
  • 一颗大苞米
    于连的野心在维里埃尔的小城烟火中已初露锋芒。他不甘于木匠之子的卑微,将《拿破仑回忆录》藏于圣经内,用拉丁文圣经的流利背诵博得主教青睐,每一步都透着对阶层跨越的渴望。德·雷纳尔夫人的温柔与单纯,成了他向上攀爬的首个“阶梯”。他刻意制造的接近、模仿浪漫小说的示爱,看似动情,实则更像一场精心计算的演练。前10章里,红(军旅荣耀)与黑(教会权势)的选择已在他心中拉扯,小人物在时代夹缝中的挣扎与算计,读来既可悲又可叹。
  • S137***959
    读第二十一章到第二十二章有感。第二十一至二十二章中,于连的野心与脆弱交织尽显。他在贵族圈的周旋藏着对阶层壁垒的反抗,却又因玛蒂尔德的试探而显露不安。这两章深刻揭露了功利社会下的人性异化,人们以情感为筹码、以尊严为代价追逐权力。于连的挣扎让我明白,依附世俗规则的向上攀爬,终究会沦为欲望的囚徒,唯有坚守本心,方能不被浮华裹挟。
  • S137***959
    读第十八章到第二十章有感。这三章聚焦于于连的野心与挣扎。他凭借才智获市长赏识,却因阶层差异饱受鄙夷,对德·雷纳尔夫人的情感掺杂着利用与真心。于连的“红”是不甘平庸的热血,“黑”是向上攀爬的算计,二者交织尽显小人物在等级社会中的生存困境。他的选择既令人唏嘘,也揭露了时代对人性的扭曲,让人体会到理想与现实碰撞下的无奈与悲凉。
  • S138***861
    读《红与黑》随感 司汤达的《红与黑》,恰似一柄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虚伪表皮。于连·索雷尔的挣扎与沉沦,是个人野心与时代枷锁碰撞的缩影,读来令人唏嘘。 “红”是军装象征的荣耀与激情,“黑”是教袍代表的权力与隐忍,两条道路都成了于连向上攀爬的阶梯。他凭借过人天赋与极端自律,在贵族沙龙与神学院间周旋,却始终摆脱不了底层出身带来的自卑与敏感。这份敏感既是他突破阶层的动力,也是他最终毁灭的根源——当爱情与野心纠缠,当真诚与虚伪交织,他终究在欲望的漩涡中迷失了自我。
  • S137***959
    读第十六章到第十八章有感。于连的野心与敏感愈发凸显。他在贵族圈的周旋、与玛蒂尔德的情感拉扯,本质是对阶层跨越的急切渴求。他既要伪装迎合,又难掩内心的自卑与不甘,每一次试探都藏着算计与挣扎。这些情节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壁垒,也让我看到,被野心裹挟的灵魂,在欲望与尊严间的艰难失衡,令人唏嘘。
  • S137***959
    读第十一章到第十二章有感.于连在神学院的挣扎极具张力,虚伪的教义与他内心的野心、自尊激烈碰撞。彼拉神甫的赏识与教会的压抑形成鲜明对比,暴露了宗教外衣下的权力博弈。这两章让我看清,于连的“红”是不甘平庸的热血,“黑”是适配环境的伪装。在扭曲的环境中,坚守本心何其艰难,而于连的妥协与挣扎,正是时代小人物命运的真实写照。
  • S137***959
    读第八章第十章有感:于连的野心与敏感展露无遗。他在神学院的压抑环境中步步为营,既要应对彼拉神甫的审视,又要抵御同窗的嫉妒与算计。他用虚伪伪装虔诚,却难掩对阶层跨越的渴望。这让我看清,时代枷锁下,底层青年的挣扎常裹挟着扭曲的选择。于连的挣扎既是个人悲剧的伏笔,也折射出等级社会对人性的碾压,令人唏嘘。
同类书籍推荐
  • 悉达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代表作)
    (德)赫尔曼·黑塞
  • 世纪三部曲(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永恒的边缘,全9册)
    肯·福莱特
  • 撒旦探戈(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
  • 月亮和六便士
    毛姆
  • 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