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科学/ 社会学/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社会学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作者:上野千鹤子、田房永子、吕灵芝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58章)
本书辅以日本人气漫画家田房永子的漫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一次女性主义的洗礼。

【简介】女性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女性主义?如何用女性主义进行思考? 围绕上述种种问题,日本著名学者上野千鹤子与知名漫画家田房永子,开始了一场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课堂。她们用幽默的语言、传神的漫画,回溯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畅谈母女关系、性、工作、婚恋、育儿等日常生活中的议题,驳斥关于女性的刻板偏见。 这堂课不仅开启了一趟全新的旅程,更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展开
随感
  • S137***849
    读第四章时,最戳中我的不是复杂的理论,而是那些藏在“母性本能”背后的真实困境——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妈妈就该会带孩子”“妈妈要多为家庭牺牲”,从来不是天生的“应该”,而是社会一层一层裹在女性身上的枷锁。 上野千鹤子说“母性是被建构的”,这话像一把小锤子,敲碎了我对“母亲”身份的固有想象。小时候看妈妈凌晨起来冲奶粉、一边做饭一边哄哭闹的弟弟、周末也没一刻休息,总以为“妈妈天生就会这些”;后来听身边朋友当妈后说“不上班带娃很轻松”,才发现“无偿劳动”的剥削早被包装成了“母爱伟大”。没人问妈妈要不要睡整觉,没人算她为家庭放弃的职业机会,甚至连她偶尔的疲惫,都会被指责“不够称职”——这哪里是本能,分明是父权制给女性套上的道德枷锁。 更让我共鸣的是“母亲身份对自我的压抑”。书中提到有女性成为妈妈后,连“喜欢看电影”都要偷偷摸摸,怕被说“不顾孩子”。这让我想起我表姐,她以前是单位里的骨干,生娃后辞职带娃,每次跟我们聊天,话题永远绕着孩子转,偶尔提一句“想重回职场”,都会被家人劝“孩子更重要”。好像一旦当了妈妈,“自我”就成了奢侈品,所有需求都要为家庭让步。但女性从来不是“母亲”这一个标签的载体,她们首先是自己,是喜欢读书、热爱工作、有自己小爱好的个体,不该被“妈妈必须怎样”的标准绑架。 不过这章也没只讲困境,提到“男性参与育儿”时,我反而看到了一点突围的可能。不是说男性帮着带娃就够了,而是要打破“育儿是妈妈的事,爸爸是帮手”的逻辑——育儿本就是父母共同的责任,不是谁帮谁。就像我同事家,她老公会主动分担夜醒、陪娃读绘本,甚至跟公司申请弹性工作时间,支持她重返职场。这种平等的分担,不仅能减轻妈妈的负担,更能让孩子看到“父母都可以照顾家庭”,慢慢打破性别固化的思维。 合上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女性主义从来不是要否定母爱,而是要撕掉“母性=牺牲”的标签,让妈妈们既能享受为人母的快乐,也能保留做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在提醒所有人,家庭责任不该只压在女性身上,平等的参与和理解,才是对“母爱”最好的尊重。
  • S137***849
    上野千鹤子与田房永子在第四章对“母性”的解构,像一把温柔却锋利的刀,剖开了我对“母亲”身份的固有认知。一直以来,社会总将“母爱”包装成天然的、无私的本能,却忽略了母亲作为“女性”的个体需求——她们曾是有梦想的少女,却在“母亲”的标签下被要求牺牲自我,这种“牺牲”甚至被美化成一种美德。 书中提到“母性不是天生的,是被社会建构的”,这句话让我猛然惊醒。想起身边的女性长辈,她们在家庭中默默承担着育儿与家务的双重压力,却很少被问及“你想做什么”。更让我触动的是对“育儿责任”的讨论:当父亲缺席育儿时,社会只会劝母亲“再忍忍”,却不指责父亲的失职。这种双重标准,本质上还是将女性捆绑在“家庭”这个固定角色里。 读完这一章,我更明白女性主义不是要否定母爱,而是要让“母亲”不再是女性唯一的选项。每个女性都有权在“母亲”之外,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人——这份权利,不该被“母性”的枷锁剥夺。
  • S137***849
    上野千鹤子与田房永子在第四章对“家庭”与“育儿”的拆解,像一把温柔却锋利的刀,剖开了女性在私人领域的隐性困境。最触动我的,是书中对“母性神话”的祛魅——社会总将“无私奉献”“天然擅长育儿”当作女性的本能,却刻意忽略这背后是无数个被切割的个人时间、被搁置的职业理想,以及“丧偶式育儿”里男性责任的缺席。 田房永子直白分享自己育儿时的疲惫与不甘,让我意识到女性主义从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藏在“谁来洗碗”“谁陪孩子过夜”的日常选择里。书中强调“育儿不是女性一个人的事,而是家庭共同责任”,戳中了很多家庭的痛点:当女性被迫在“母亲”与“自我”间二选一时,本质是父权文化对女性价值的单一规训。 这一章让我明白,推动性别平等,要先打破“理所当然”的偏见,从让男性真正参与家庭事务开始,让女性不必再为“成为母亲”而牺牲掉完整的自己。
  • S137***849
    读完第四章关于“女性主义与工作”的内容,我被“生育惩罚”与“性别隔离”两个概念刺痛。书中提到女性因怀孕被调离核心岗位、被迫在育儿与职业间二选一的案例,让我想起身边女性朋友的困境——她们明明能力出众,却要额外承受“职场妈妈不可靠”的偏见。更让我反思的是,职场性骚扰被轻视为“玩笑”的现象。这种对权力压迫的漠视,本质是在默许性别不平等的延续。作者所说的“女性主义不是求特殊优待,而是要无差别对待”,点醒了我:真正的职场平等,不是让女性“像男性一样工作”,而是消除所有基于性别的限制,让每个人都能凭能力选择人生。 这一章让我明白,职场平权不只是女性的事,更需要整个社会打破固有认知,从制度到观念,为女性创造无需妥协的职业环境。
  • S137***849
    上野千鹤子与田房永子在第三章对“家庭”的剖析,像一把精准的刀,剖开了性别不平等的隐秘角落。书中提到“家务劳动无薪化”时,我突然意识到母亲数十年的付出从未被纳入“劳动价值”范畴,这种隐形剥削藏在“为家庭牺牲”的温情面纱下。 更触动我的是对“母性神话”的解构——社会强行赋予女性“天生会育儿”的标签,实则是将育儿责任单向压给女性。这让我反思自己曾默认“妈妈该多陪孩子”的想法,也明白女性主义不是要对抗家庭,而是要打破角色捆绑,让“家庭责任”成为所有人的共同议题,而非女性的专属义务。
  • S137***849
    上野千鹤子在第三章拆解“家庭”的段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我习以为常的生活褶皱。原来“女主内”从不是天然分工,而是被规训出的“默认选项”——母亲总说“家务就该女人做”,父亲对厨房的陌生,本质上都是性别角色分配的产物。 最戳中我的,是书中对“母性”的祛魅。社会总将母亲捧为“无私的奉献者”,却刻意忽略这份“奉献”背后的自我牺牲:放弃职业晋升、压缩个人时间,甚至被剥夺“不喜欢孩子”的权利。这让我想起每次劝妈妈休息时,她那句“妈妈不累”,原来藏着未说出口的无奈。 女性主义从不是要割裂家庭,而是要打破“谁必须做什么”的枷锁。当父亲也能熟练做辅食、母亲也能放心追事业,家才会是真正温暖的港湾,而非某个人的“责任牢笼”。
  • S137***849
    上野千鹤子在第三章里戳破的“母性神话”,像一把轻却锋利的刀,划开了我对“母亲”身份的固有想象。原来我们歌颂的“无私母爱”,背后藏着无数女性被剥夺自我、困在家庭责任里的无奈——她们不是天生就该牺牲事业、放弃爱好,而是社会规训将“母亲”与“奉献”强行绑定,甚至让女性自己也默认了这种捆绑。 最让我触动的是书中对“育儿不是女性一个人的事”的强调。现实里,太多家庭把育儿责任全推给母亲,父亲的缺席被美化为“赚钱养家”,却忽略了孩子成长中父职的不可替代性。这不是简单的“分工不同”,而是权力结构的失衡。 读完才明白,女性主义从不是要否定母爱,而是要让“母亲”先成为她自己,让育儿真正变成一个家庭的共同责任,而非女性一个人的战场。
  • S137***849
    上野千鹤子在第二章里拆解“女性主义不是弱者的怒吼,而是强者的自我觉醒”时,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我习以为常的“性别默契”。最戳我的是她对“家庭主妇”身份的讨论——原来那些被歌颂的“牺牲”,本质是将女性劳动从“社会价值”中剥离,变成了无薪且随时可替代的“情感服务”。 我想起妈妈总说“我在家也没做什么”,可她的“没什么”是三餐四季的采购烹饪、是永远整洁的房间、是家人情绪的缓冲垫。这些劳动从未被计入GDP,却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运转。上野让我明白,女性主义不是要和谁对立,而是要撕破“理所当然”的假象:当我们追问“为什么家务默认是女人的事”,就是在为每一份被忽视的劳动争取重量。 原来真正的觉醒,是从看见自己的价值开始的。
  • S137***849
    上野千鹤子与田房永子在第二章对“母性”的拆解,像一把锋利的刀,划开了社会赋予女性的温柔枷锁。书中说“母性不是天生的,是被社会建构的”,这句话彻底打破了我对“母亲就该无私奉献”的固有认知——原来那些被歌颂的“牺牲”,本质上是社会将育儿责任全推给女性的借口。 田房永子提到自己产后被要求“以孩子为中心”,连睡整觉都成了奢侈,这让我想起身边朋友的经历:她们成为母亲后,名字似乎都变成了“XX妈妈”,个人需求被无限压缩。更让人心惊的是,社会还会用“你是妈妈”来道德绑架,仿佛女性一旦成为母亲,就该放弃自我。 这一章让我明白,女性主义不是要否定母爱,而是要拒绝“母性=女性全部价值”的绑架。真正的平等,应该是让母亲不必独自承担所有,让“育儿”成为家庭甚至社会的共同责任,而不是女性一个人的“必修课”。
  • S137***849
    上野千鹤子开篇一句“女性主义是自我和解的战斗”,瞬间戳中了我。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女孩要乖”“女生学不好理科”,从来不是天生的“特质”,而是被社会规训出的枷锁。 最让我触动的是“母亲与女儿”的章节。母亲曾是束缚我的人,总催我“早点结婚稳定”,可书中点破——母亲自己也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她的“劝诫”不过是用自己被规训的经验,试图让我避开她吃过的苦。这种代代相传的困境,让我突然理解了母亲的无奈,也更明白女性主义不是要对抗谁,而是要打破这种循环。 合上书,我不再觉得“女性主义”是遥远的口号。它就藏在拒绝“你都三十了”的催婚里,藏在坦然说“我不想做全职妈妈”的勇气里。这不是一场要赢过谁的战争,而是一场找回自己的旅程。
同类书籍推荐
  • 江城
    彼得·海斯勒
  • 学习之道
    芭芭拉·奥克利
  • 关键对话
    王紫威
  • 厌女(增订本)
    上野千鹤子
  • 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
    彼得·阿提亚
  • 生育制度
    费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