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 当代小说/ 呼兰河传
当代小说
呼兰河传
作者:萧红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0章)
《呼兰河传》是“文学洛神”萧红的代表作,是萧红毕生才华凝练。

【简介】《呼兰河传》是萧红长篇小说的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萧红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传世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

随感
  • S137***578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是热闹与荒芜的交织。十字街小猪被碾,众人只议肉是否能吃;跳大神、放河灯的仪式,藏着对生死的麻木。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子,人人咒骂却无人填补,日子就这般重复。 唯有祖父的园子是例外,黄瓜随意攀爬,蝴蝶自在飞舞,她把水浇到祖父草帽上,笑声清亮。这抹温情,成了冷硬岁月里最柔软的慰藉。
  • S137***488
    读《呼兰河传》前八章,最直观的感受是“暖”与“冷”的剧烈碰撞——暖的是萧红笔下,跟着祖父在菜园里拔草、摘黄瓜的童年细碎,是灶房里飘着的饭菜香,是老街上叫卖声里的烟火气;冷的是这烟火之下,藏着的愚昧与麻木,是小团圆媳妇被折磨至死的绝望,是冯歪嘴子在苦难里挣扎的无助,是整个呼兰河城对生命的漠视。
  • S137***386
    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才是最为广泛的劳动者的真实写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从容看待生命中的生离死别,虽然封建习俗根深蒂固,但仍可以感受到人们的淳朴
  • S137***596
    萧红的笔,总在看似平淡的日常中,剖开生活最沉痛的真相。那“五个孩子抢麻花”的一幕,表面是市井寻常的闹剧,内里却是一场无声的悲剧。孩子们争夺的哪里是麻花,分明是贫困深渊里一点可怜的生存资源。他们的行为,早已不是孩童的天真嬉戏,而是被生存法则过早驯化的残酷竞争——贫困,正以其冰冷的手,抹去童年的最后一抹亮色。
  • S137***492
    第一章以寒冬的环境着手描写,后面又有生活场景与人们生活状态的描写,展现了封闭的小城,与人们的麻木,为后面的悲剧埋下伏笔。
  • S137***360
    读《呼兰河传》,想起祖父的后花园,那里蜜蜂蝴蝶随意地飞。可墙外,是小团圆媳妇被烫伤的哭喊。萧红的笔像冬天的风,吹着这人间的暖与寒。那份刻骨的荒凉,至今想起,心里仍被什么东西硌着。
  • S137***832
    萧红写的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整个时代里,那些被忽略、被吞噬的生命。第二章的“热闹”从来都不是真的快乐,而是一群人用麻木和荒诞,掩盖着生活本质的荒凉,读来让人心里又沉又疼而与之对照的,是祖父与“我”的小小世界。园子里的黄瓜、倭瓜、蝴蝶,祖父的笑和温柔的话语,是这灰暗底色里唯一的亮色。可这份温暖又格外脆弱,它像暴风雨里的一盏小灯,只能照亮“我”的方寸天地,却照不进小镇深处的愚昧与荒凉
  • S137***596
    萧红的宁静笔调,恰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对死亡的麻木和习以为常。她写“我”看到院子里的荒凉,只是平静地陈述“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这种物是人非的感伤,不是激烈的,而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它写出了生命在时间面前的脆弱与无奈。
  • S137***279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是浸着泥土香的童年,也是藏着悲凉的小城。平淡叙述里,满是对故土的眷恋与对生命的叹息,读来心头发暖又发酸。
  • S132***012
    《呼兰河传》的笔调是克制的,却比任何直接的控诉都更有力。萧红用孩童澄澈的眼眸,带我们看后花园的明媚与生机,也看小城里人们的麻木与卑琐。那跳井的小团圆媳妇,那磨坊里冯歪嘴子的沉默坚韧,都是在日复一日“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背景下,上演的无声悲剧。这本书的美,在于它用诗意的语言包裹了彻骨的悲凉;它的深刻,在于它揭示的不是恶人的暴行,而是“善”的庸众如何用麻木和迷信,无声地吞噬着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