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 成功励志/ 非暴力沟通
成功励志
非暴力沟通
作者:金圣荣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83章)
更高效更平和更快速的沟通术;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 ;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冲突 ;突破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

【简介】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给我们带来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上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非暴力沟通》能够帮助人们解决这些问题。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跨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这些都是《非暴力沟通》的目标。

展开
随感
  • S137***651
    今天的阅读让我深刻理解了非暴力沟通的价值。语言暴力常常藏在日常对话的缝隙里,我们很容易不自觉地陷入以暴制暴的沟通怪圈,就像外婆的暴力沟通潜移默化影响了丽萨,让本应温暖的亲情生出隔阂,爱意在指责与误解中慢慢耗损。而非暴力沟通,恰恰是打破这种僵局的钥匙。伊娃用倾听与理解等非暴力沟通方式代替说教,弄清孩子抗拒滑冰课的真正缘由,不仅轻松化解矛盾,更让母子关系在共情中愈发紧密,这也正是非暴力沟通最动人的魅力。这种沟通智慧同样适用于企业领域,东风日产将其融入管理,让员工在信任的氛围中凝聚共识,心甘情愿为共同目标并肩奋斗。由此可见非暴力沟通的广阔价值。
  • S137***651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我们难以脱离人际关系,而沟通是人际交往的核心环节,唯有与他人良好沟通,才能构建起和谐的关系。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温和的沟通方式,能让我们受益终生。 看到语言暴力,我不禁想到近几年频发的网络暴力事件,如一位优秀坚韧的女生,只因染了粉红色头发就遭到恶意造谣中伤。这种语言上的伤害看似无形,却能杀人于无形,带来难以挽回的伤害。而非暴力沟通恰好能缓解这一问题,引导人们友好相处。 非暴力沟通聚焦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核心要素,核心是客观陈述事实、体察彼此的感受、探寻双方的需求、提出具体可行的请求。我也决定在生活中践行这种沟通方式,与他人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 S136***020
    《非暴力沟通》让我懂得“当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地反应…就是在爱惜自己”。练习用“我感到…因为我需要…”沟通,才发现许多冲突,都源于未被听见的情感需求。这是一场关于倾听与表达的心灵修行。
  • S136***017
    如果你能看完这本书,那绝对受益匪浅,里面的一些观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真的能解决很多问题。
  • S136***480
    读了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人与人之间接我使用暴力的可怕。也认识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使用暴力的手段越来越多。无论是冷暴力,还是语言暴力都是一种可怕的手段。无形的将人打入黑暗深渊中。让很多人都受到了伤害,由此可知非暴力沟通是多么值得人们重视起来。在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中使用暴力沟通结果是一种使用非暴力沟通交流的结果又一种二者同样是沟通,但两者结果与表现不同。那为何不让事态朝着好的方向推进呢无论是是在家庭还是社会中学会非暴力沟通真的会给我们规避许多的麻烦与误会。明明是相爱的人偏偏要互相伤害,明明是最亲近的人偏偏要恶语相向偏偏因为不当的沟通方式给彼此之间留下很多遗憾。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反省的,学会非暴力沟通让爱流露出来让爱真挚起来吧。让人与人之间多点关心多点爱少点厌。也希望看到的诸君能够共勉。
  • 面粉
    ”当我们感受到自己的表现并不完美的时候,实际上是因为我们自身的行为不能满足内心的要求。”真正的爱自己是要发现自己内心的需求,并且积极地正确地,付出努力满足这种需求。可能这种需求不符合普世价值观,不符合亲人的要求甚至自己也很矛盾,但勇敢地发现并分析,就是成长。
  • S136***464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沟通,它是一座桥梁,使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得以传递和反馈。静默有时比言语更能沟通心灵。当万千思绪沉淀为眼神交汇的刹那,真正的理解便在两颗心之间悄然萌发,恰似月华无声浸透夜的海。
  • S136***524
    《非暴力沟通》最打动我的,从不是“如何说服他人”的技巧,而是它教会我像拆解拼图般,看清语言背后藏着的真实需求——那些脱口而出的“你总是忽略我”,其实是“我渴望被看见”;那些忍不住的“这事儿你做得真糟”,本质是“我希望结果能更好”。 它让我意识到,沟通里的“暴力”从来不止于争吵,更藏在习惯性的评判、指责与冷战里。试着用“观察+感受+需求+请求”的句式与家人对话时,原本剑拔弩张的争执,竟慢慢变成了彼此倾听的温柔时刻。原来真正的非暴力,不是妥协,而是用真诚的语言,为自己与他人搭起一座看见彼此的桥。 这本书更像一面镜子,照见我过往沟通中的急躁与片面。往后想慢慢学着,少些“你应该”的评判,多些“我感受到”的坦诚,让语言成为传递温暖的载体,而非伤害彼此的利器。
  • S136***338
    用勇敢的说出我们的感受和需求,易获得积极的回应
  • S136***744
    语言不是伤人的利器,而是照见彼此的镜子。放下评判与指责,用观察、感受、需求与请求对话,才能让爱与理解真正流动。
同类书籍推荐
  • 每天懂一点人情世故
    章岩
  • 透过细节一眼看人心智慧全集
    孙广春
  • 冷眼读人性
    韩垒
  • 沟通的艺术
    高文斐
  • 高效能沟通的七个习惯
    史蒂芬·柯维
  • 分寸
    牛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