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科学/ 社会学/ 乡土中国
社会学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7章)
社会学经典著作

【简介】“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的著名著作之一,作者尝试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进行深层剖析,深入浅出地讨论了结构之构成、功能、运行体系等等,展现了社会结构是如何支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本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但是所蕴含之道理发人深省,时至今日仍然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社会学著作。

随感
  • S131***444
    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地清算往回。
  • 高岳嫔2232441217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特点。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乡土文化的独特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费孝通通过对“差序格局”的分析,揭示了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强调了“人情”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且这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非平等的,而是呈现出一种层级结构。 书中提到,乡土社会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家庭、血缘和地缘关系在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由于缺乏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乡土社会的稳定性往往依赖于传统的社会规则和习惯。在这些背景下,费孝通提出了“乡土中国”的文化特征,这种社会形态虽然有其优势,比如社会安定、亲情深厚,但也存在许多制约发展和进步的问题。 读完《乡土中国》,我深刻意识到中国乡村社会的历史根基以及其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这本书不仅帮助我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特征,也让我思考当代社会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实现社会的持续进步。
  • ◇□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经典著作,深刻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与特点。书中以“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概念,揭示乡土社会中人际关系、社会规范等运行逻辑,展现了传统乡村社会的秩序与变迁。其研究方法与观点,对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影响深远,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窗口,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 S132***062
    《乡土中国》的第一章名为“乡土本色”,作者费孝通先生从“土气”这一角度入手,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性。 中国人对土地的依赖和热爱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我们的祖先从土地中获取食物,在土地上建造房屋,土地是人们生活的根本。因此,中国人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也体现在了中国文化中,比如“安土重迁”“入土为安”等观念。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土地,进入了城市。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根基,不能忘记土地对我们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保持对土地的敬畏和热爱,珍惜土地资源,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 S133***588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经典著作,深刻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与特点。书中以“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概念,揭示乡土社会中人际关系、社会规范等运行逻辑,展现了传统乡村社会的秩序与变迁。其研究方法与观点,对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影响深远,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窗口,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 246630222
    读完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我深受启发。这本书成书于1948年,却精准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特征,让我对中国基层社会有了全新认识。 书中提到,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 ,“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这种基于熟悉产生的信任,和现代社会陌生人之间依靠契约与法律截然不同 。乡土社会的 “土”,是对土地的依赖,世代靠农业谋生,人们附着在土地上,形成了稳定的聚居形态 。像“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把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比作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纹,以“己”为中心,亲疏远近分明 ,与西方团体界限清晰的社会结构大相径庭。 在当今时代,虽然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乡土社会受到巨大冲击,但书中的观点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比如,一些乡村地区依旧保留着熟人社会的传统,礼治秩序、长老统治的影子仍在 。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中国社会不能脱离乡土根源,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要尊重传统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延续性 。
  • S130***062
    乡土社会依靠“礼”而非法律维持秩序。婚丧嫁娶、纠纷调解皆遵循代代相传的习俗,如“无讼”观念下耻于打官司,依赖乡绅调解 。这种治理方式虽缺乏现代性,但成本低、效率高。
  • 郑洋洋2232443106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用14篇短文,像解剖麻雀般拆解了中国传统乡村的肌理。书中提出“差序格局”——人际关系如同水波纹,以个人为中心层层外推;剖析“礼治秩序”——靠人情规矩而非法律维系社会;还探讨了血缘纽带、乡土文盲等独特现象,描绘出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熟人社会图景。这本书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现代社会的钢筋水泥下,始终流淌着乡土中国的文化血脉。
  • S131***111
    开创了中国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体现了费孝通对社会学中国化的努力,对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推动了学术知识的平民化和大众化。
  • S132***497
    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