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 文学鉴赏/ 读与被读
文学鉴赏
读与被读
作者:刘文飞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3章)
名著常读常新,天才魅力无限,十一位大师,十多部经典,近三千年跨度,把握粗线条的世界文学历史,推敲细腻深远的人文思想流变。

【简介】《读与被读》是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俄罗斯文学权威学者刘文飞解读评论世界文学经典名著的全新学术随笔集。本书论及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乔伊斯、川端康成、纳博科夫等十一位世界文学大家及其代表作。作者基于对经典文本的精研细读和对作家生平的查究梳理,每篇文章提炼一个焦点并围绕它展开剖析讲评,或钻研人物形象,或探讨文学属性,或谈论思想、生存等严肃话题,或从建筑、颜色等细节解构经典,十一个主题生动、新异、丰富、深刻,纵横开合,蔚为大观,是世界文学爱好者的思想盛宴。

随感
  • S117***567
    《读与被读》读书心得 令人惭愧的是在翻开刘文飞教授的《读与被读》之前,虽懂得阅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却未曾思考过“读与被读”间千丝万缕的羁绊。翻开《读与被读》的序言面对刘文飞教授一整套成熟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我充满敬佩和唏嘘。《读与被读》带领着我去思考读者与作家间的联系,同时也将那些厚重而令人望而却步的经典名著细细剖析,娓娓道来,使我收获了一些也懂得了一些。 “读与被读”各自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原来“读与被读”是相互汲取互相表达的过程,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了新的知识和体悟生活的能力,作家在被评中积累了更多的写作经验,发挥了书籍的价值,个人思想也被人传播和理解。“读与被读都是一种对话方式,一种交流手段。”它们被允许共鸣,也被允许分歧。但同时“读与被读又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行为,是一种独处”,“读者要独自去读,作家也要独自去写,读与被读于是成了世界上最孤独的事情,就像寺庙中的修行,教堂密室里的祈祷”。“读与被读”又是一种向善的事业,阅读可以使人成为有感情的人,成为善良的人,读与被读,都是人类最广义的善举。“读与被读”也都是一个自我塑造的过程,就像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又像书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书。两者都在不断寻求自我,形成自我。《读与被读》也分享了许多实用的知识,例如“纳博科夫三个阅读的秘诀”,于是我暗自记下首先阅读时要留意并把握细节,其次阅读必然是重复的,必须反复阅读,最后,“一位读者应该具有或发展的最佳气质,就是艺术气质和科学气质的结合”,即在阅读时保持科学冷静的判断。纳博科夫也告诉我们成为一个好的读者必须具有想象力、记忆力,且有一本字典、有一定的艺术感。每一部名著经典都可被探索出众多价值和意义,但作者却只取一瓢,这一瓢一瞥足以让读者一睹名著的芳容。刘文飞教授的《读与被读》分别采取了每个著作的一个侧重点进行解读,在“荷马的悲悯”中作者通过深挖残酷战争中“特洛伊英雄赫克托尔临上战场前与妻儿在城门前的诀别和阿基琉斯允许普里阿摩斯领回他儿子赫克托尔的遗体”的两个温暖的片段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古道柔肠,也点出了荷马的悲悯情怀。
  • S117***015
    刘文飞言:“读与被读,都既是自我空间的营造,也是对这一空间的突破,与这一空间的抗争。读与被读,因此也就成了世界上最为自由的行为,至少是最富有自由精神的行为。”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智者的一次交谈,而读这本书就像与十一位智者交谈,每一次阅读都是一场与作者灵魂的碰撞。 在本书中,作者谈论了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乔伊斯、川端康成、纳博科夫十一位世界文学大家及其代表作。刘文飞先生基于对经典文本的研读,每篇提炼一个重点并围绕它展开,每一个研读视角都让人眼前一亮:居然还能有这种看法!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对《哈姆雷特》的解读,标题是“哈姆雷特与双重人”,哈姆雷特和双重人有什么关系呢?接着看下去,其实哈姆雷特就是一个双重人,在剧中有很多形象都是哈姆雷特的双重性的外化。霍拉旭是行动的化身,是简单的哈姆雷特,与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形成对比,敢做敢为。奥菲利娅则是一个阴性的哈姆雷特,她因为父亲的遇害和哈姆雷特的绝情而发疯,在感情上都是爱的弱者,优柔寡断,在奥菲利娅死后,哈姆雷特才敢承认自己的真情:“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还抵不过我对她的爱。”雷欧提斯是反面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想为父亲复仇,可是不敢行动,成为了一个“彷徨的思考者”,二雷欧提斯也是为了父亲和妹妹复仇,当机立断,与哈姆雷特开始了最后决斗,两位不同立场的复仇者在最后也同归于尽。 作者指出,剧中的哈姆雷特只是这一理想人物的一个侧面,莎士比亚通过霍拉旭、奥菲利娅、雷欧提斯等关键人物,呈现出了哈姆雷特不同的侧面,以此来补齐主人公的复杂性和完整性。他们的性格与哈姆雷特性格的某一侧面构成了呼应或对照。明白了这些,再去重读《哈姆雷特》,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隐喻和哈姆雷特的抉择,都变得清晰起来。 其实很多人物性格都具有矛盾的两面。文学中的“双重人”最早来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双重人》,这是他用来再现生活、隐喻现实的一种策略,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美学手段,或许也是自我意识的一种投射。在巴赫金看来,作者与主人公之间也可能存在镜像般的关系,似乎有莎士比亚对于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困境的思考。文末告诉我们,世界著名文学中性格复杂多样的主人公其实都是不同程度的双重人,也是作者自己在不同程度上的真实一面,所以“双重人”便是随处可见了。
同类书籍推荐
  • 刘心武续红楼梦
    刘心武
  • 红楼梦金瓶梅合璧赏读
    刘心武
  • 江湖不远:水浒中的那些人(增订本)
    鲍鹏山
  • 中国历代状元文章精选
    牛宏岩
  •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刘慈欣科幻评论随笔集
    刘慈欣
  • 小说榫卯:细节的秘密与冒险
    张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