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科学/ 社会学/ 隐秘的羞耻感:影响终身的家庭暴力
社会学
隐秘的羞耻感:影响终身的家庭暴力
作者:约翰·布拉德肖、吕红丽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27章)

【简介】她发现,只有不做真实的自己时,才能感受到被爱。 孩子们会尽己之力维持家庭和睦,哪怕因此患上心理疾病。 羞耻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准,它定义了我们的基本人性,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身局限。但如果父母心理不成熟,存有未解决的创伤和被压抑的羞耻感,他们的羞耻感就将传递给孩子;因为在孩子的成长环境中,没有满怀爱意的怀抱,只有充满羞耻感的土壤。 在反复体验羞耻的过程中,孩子的羞耻感将转为毒性的。毒性羞耻感不再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而是一种存在状态、一种核心身份,让人产生一种无价值感、一种生而为人的失败感和挫败感。它会披上多种外衣,以强迫、抑郁、成瘾、不配得感、进食障碍等多种形式,抹灭我们的自信,破坏我们的生活。 我们如何才能治愈这种束缚我们的羞耻感?我们该如何开始?这也是本书将要探讨的问题。“内在小孩”概念提出者约翰·布莱德肖,在本书中将带领我们去探索羞耻感的多面性,揭露其根源和主要掩饰手段,从而揭开羞耻感隐秘的面纱,揭示羞耻感让人一步步走向绝望和精神空虚的真相。

随感
  • S137***606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讲述里面的改变方法。 它是具体的,第四步可能对于我来说比较难,就是接受自我,接受平凡接受平庸,这可能不真实。但是如果是:我接受我的身高低于广西平均人身高。在几年前我不愿意讲述这个话题。而第七章的例子让我感受到了温暖。
  • S137***606
    第四章,我恍惚了。 作者通过身为心理医生举例可透露的病例,让我见识到家庭里有害羞耻感的“威力”。太离谱,太怪诞,不断打破道德的例子让我瞠目结舌。各种心理活动因此产生,然后发展成疾病。绝大多数让患者走向死亡。
  • S137***606
    第三章着重描述我们将羞耻感内化和绝对化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失去真我身份以及随之而来的抑郁,是对毒性羞耻感的另一种诠释。毒性羞耻感破坏性极强,同时具有跨世代性。
  • S137***606
    第二章是沉重的。文章大量举例了有毒羞耻感“助力”的疾病,多方面且难以察觉。我想,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自我审视的意愿和能力。作者第二章透露了曾经受到的伤害并敢于指出痛点,我敬佩作者的勇气,也学习到审视自我,将有毒羞耻感慢慢刮去。
  • S137***606
    这里用依赖期和独立期分别讲述其中羞耻感发展过程。详细,让我认识到羞耻感是人与生俱来的。“闭眼”逃离的小孩,就是羞耻感驱使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必因为羞耻感而内化成自卑,也不必过于羞耻给自己约束。
  • S137***606
    前章我看到了作者对羞耻感的辨析。理性羞耻感让我们成长,有为人之约束。但是有毒羞耻感会限制我们的发展,甚至患上疾病。这是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的问题。我的想法是接受平凡,敢于打破有毒羞耻,做一个正确处理羞耻的人。
同类书籍推荐
  •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
    保罗·福塞尔
  • 厌女(增订本)
    上野千鹤子
  • 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
    彼得·阿提亚
  • 生育制度
    费孝通
  • 自私的艺术
    戴维·希伯瑞
  • 领导力的修炼
    翟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