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学/ 西方哲学/ 理想国
西方哲学
理想国
作者:柏拉图、谢善元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8章)
西方政治思想代表性作品,天才般规划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蓝本。

【简介】《理想国》是西方哲学经典中的经典。在书中,作者柏拉图从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第一人称的角度,讨论了公正的含义,做一个伪装的好人、实际上的坏人是否是人的最大的利益;统治本身是有利于统治者,还是有利于被统治者;国家应有的状态是什么?灵魂的轮回等,提出了历史上颇负盛名的“洞穴比喻”以及“理型”的观念。本书中有关于社会形态的讨论成为了共产观念思想的源头。本书译者曾译出《苏格拉底之死》(上海译文出版社),此次对《理想国》的翻译,他参考使用了多种英译本(其中最重要的是哈佛大学的洛布丛书、保罗·肖里译本、Basic Books的布卢姆译本和哈克特出版社的C.D.C.里夫的译本)对照翻译,并参考了数种中文译本(包括王太庆、郭斌和、王晓朝、张竹明等)最大限度地增加了注释,极大地提高了翻译的准确性。

随感
  • S137***346
    读完《理想国》,我并未找到 “构建理想社会的标准答案”,但却收获了一种审视世界的哲学视角。柏拉图的思考告诉我们:理想的城邦并非遥不可及的乌托邦,它始于每一个人对正义的坚守、对理性的追求;而真正的哲学,也不是脱离现实的空谈,而是指导我们在复杂世界中寻找方向的明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或许无法成为 “哲学王”,但可以努力成为 “追求理性的公民”—— 以清醒的头脑辨别是非,以坚定的德性坚守正义,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中,为构建更美好的世界贡献一份力量。
  • 木木.ฅ
    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的论辩,核心围绕“正义是什么”展开:从“欠债还钱”的朴素认知,到“助友害敌”的功利性定义,再到色拉叙马霍斯“正义是强者利益”的激进观点,每一次反驳都在拆解表层认知。苏格拉底并未给出最终答案,却通过归谬法揭示了“将正义等同于具体行为或强权意志”的局限——这与马克思主义强调“正义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的观点形成微妙呼应:不同阶层对正义的定义,本质上是其利益诉求的折射,正如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恰是古希腊奴隶主阶级强权逻辑的直白表达
  • 木木.ฅ
    苏格拉底与朋友就何为公道展开辩论,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针对塞拉西马柯观点的讨论,以及苏格拉底对塞拉西马柯语言攻击做出的回应,其想法以及辩证看待事情的思想使我深受启发。
  • 木木.ฅ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对“公道(正义)”的核心定义是:“正义是国家和个人的‘各安其位、各尽其职’(Each part performing its own function)”,即不同等级或灵魂的不同部分,都专注于自身的本质职责,不越界干涉他人/他部分的功能,最终实现整体的和谐与善。
  • 木木.ฅ
    第一章,苏格拉底与朋友就何为公道展开辩论,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针对塞拉西马柯观点的讨论,以及苏格拉底对塞拉西马柯语言攻击做出的回应,其想法以及辩证看待事情的思想使我深受启发。
  • 木木.ฅ
    《理想国》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哲学经典,它既让我们领略到了古希腊哲学的深邃与伟大,也让我们在反思中不断探索人类社会的理想模式。
  • 木木.ฅ
    《理想国》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构建的理想国模型,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为后世提供了无尽的启示。
  • 木木.ฅ
    翻开《理想国》第一卷,没见宏大蓝图,倒像看一场热闹辩论。苏格拉底和他人围着“正义”打转,有人说正义是欠债还钱,有人说为强者利益服务,各有说辞却难成定论。虽没找到答案,可这不断追问的劲儿,倒让人对“正义”多了几分好奇。
  • S136***125
    读《理想国》,最震撼的并非哲王的构想,而是洞穴寓言里那道刺眼的光。我们何尝不是洞中囚徒?一生笃信石壁上的影子,直到有人挣脱锁链,回头看见火焰——那是痛苦的觉醒。 苏格拉底说,见过光明的人有责任返回黑暗。这近乎一种宿命:清醒者必须承受群体的误解与敌意,在阴影中举着火把。真正的理想国或许不在蓝图里,而在每个灵魂转身的刹那——当人敢于怀疑深信不疑的“真实”,哲学就开始了。 这让我想起书中那句:“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向上的路,正是挣脱锁链、爬出洞穴的那条陡峭路径。
  • S136***553
    《理想国》中写道:“不能让荣誉、财富、权力,也不能让诗歌诱使我们漫不经心地对待正义和一切美德” ,这句话道破了著作的核心关切。柏拉图以对话构建的理想城邦,让哲学王掌舵、护卫者守序、生产者务实,本质是用“各安其位”的理性追寻正义。这城邦或许是悬浮的理想,但那句警示始终清醒——现实中纵有利益纷扰,对正义与美德的坚守,从来不该动摇。理想国未必能抵达,但它留下的精神坐标,永远值得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