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 食南之徒
生活
食南之徒
作者:马伯庸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7章)

【简介】马伯庸2024年最新长篇小说,一本不推荐在深夜阅读的美食奇书。 贪吃的大汉使者唐蒙,来到了最会吃的南越之国。 这里食材丰富,简直就是饕餮之徒的梦想之地。然而,在美食背后,却涌动着南北对峙、族群隔阂、权位争斗、国策兴废……种种波谲云诡,竟比岭南食材的风味更加复杂。 这个懒散的大汉使者,身陷岭南的政争漩涡。他唯一能信赖的伙伴,只有食物;唯一的破局之法,只有追求极致美食的心。 谁都没想到,那一缕微妙滋味,竟关乎大汉与南越国运,乃至于整个中华版图……

随感
  • S101***933
    《食南之徒》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马伯庸以其独特的笔触和细腻的描绘,将美食与人生哲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书中的美食描写生动形象,仿佛能让我闻到那诱人的香气。同时,书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既能满足读者对美食的向往,又能引发对生活深度思考的好书。我强烈推荐给喜欢美食和深度阅读的朋友们。
  • S130***664
    《食南之徒》的前两章以美食为切口,将个人志趣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既展现了马伯庸擅长的“小人物撬动大历史”叙事模式,也通过细腻的考据与生动的场景描写,为读者打开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权谋画卷。尽管存在叙事节奏上的争议,但其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历史细节仍值得称道。
  • 林文婷
    《食南之徒》前五章如一场流动的盛宴,以舌尖为触角撬动文明的缝隙。作者以庖厨刀为解剖刀,在岭南的烟瘴之地剖出中原文明与百越文化的碰撞肌理。使臣手中的竹箸与越人骨制的餐匕,不仅是食器的分野,更是两种文明形态的无声对峙。 那些在青铜鼎镬中沸腾的不仅是獐子野雉,还有权力与驯化的隐喻。南越王宴席上的每一道肴馔都暗藏政治密码,楚地酸笋与中原醢酱的调和,恰似文明融合的艰难妊娠。作者将历史解构为餐桌上的博弈,让我们看见:所谓征服,不过是不同烹饪体系在时空中的此消彼长。 当使者咽下第一口蛇羹,吞咽的不只是恐惧,更是文明边界坍塌的碎响。这种以味觉丈量文明疆域的方式,让历史的褶皱里渗出人性的原味。
  • S130***682
    看到第一张,感觉口水直流🐷🐷🐷🐷
  • m吖_
    马伯庸以饕餮之笔解构了文明史的傲慢叙事,让历史的血腥气与烟火气在砂锅里沸腾。使者吞咽的每一口异馔,都是文化基因的暴力重组;越人供奉的每一盘珍馐,都暗藏未被规训的山野魂魄。当荔枝的蜜汁渗入竹简,我们终于看清:所谓“开化”,不过是两种野蛮在消化系统里的缠斗与共生。
  • m吖_
    当史书里的南越国被马伯庸烩成一鼎酸笋炖驼峰,历史的褶皱便溢出滚烫的文明隐喻。西汉使者唐蒙出使岭南的旅程,在槟榔染红的唇齿与荔枝凝露的刀尖上,展开一场关于征服与驯服的味觉辩证法。 作者以庖厨解牛之刃剖开帝国扩张的肌理:使节团携带的青铜鼎镬,既是文明的火种亦是征服的烙铁;越人宴席上的蛇羹腥膻,既是被凝视的蛮荒也是沉默的反叛。当长安的礼乐撞上岭南的巫蛊,青铜编钟与铜鼓的合鸣里,权力不再是金戈铁马的碾压,而化作舌尖驯化的慢性渗透。那些被史官简化为“和辑百越”的政策,在酸汤蒸腾的热气中显影为槟榔染齿的妥协、蛇酒入喉的颤栗。
  • S130***072
    才看第一章,开头部分是藩属之争,居然是以吃开始的,构思好奇特,细节有常识的铺陈,期待
  • S130***457
    很喜欢马伯庸写的小说,《风起陇西》这部小说真的很震撼。
  • S130***455
    用吃食来描写真的好生动啊
  • S128***013
    在《食南之徒》的岭南湿热雾气中,马伯庸以庖厨之刀剖开历史的肌理,让读者在荔枝的甜腻与槟榔的苦涩间,尝到了文明碰撞的复杂滋味。这部作品以"食"为棱镜,折射出远比饕餮更深刻的文明命题:当青铜鼎镬与竹筒炊烟相遇,当雅言诗书与越人巫歌交错,真正的征服与被征服,往往发生在觥筹交错的餐桌而非金戈铁马的战场。
同类书籍推荐
  • 满汉全席
    宋波
  • 老家味道·山东卷
    陈欣然
  • 中式面食入门
    馨月
  • 黔菜味道
    吴茂钊
  • 跟着老饕吃遍中式经典小吃
    甘智荣
  • 好吃!苏东坡
    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