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 中国制造(红色经典)
小说
中国制造(红色经典)
作者:周梅森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116章)
著名官场小说作家、热播剧《人民的名义》原著作者周梅森代表作,荣获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奖项。

【简介】本书描写了经济发达市平阳十几天内发生的壮丽感人故事,把姜超林、高长河等为代表的高层领导,田立业、何卓孝等中层干部,田立婷、李堡垒等社会底层的普通群众三个层面的人物的思索和奋斗、奉献和牺牲、感情和命运,纠葛交织成一幅迎接新世纪的改革交响曲。无论是早期创作新的历史小说,还是转型创作新的政治小说,周梅森的作品中都有强烈的政治情怀、现实情怀、人民情怀。他有与生俱来的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情,也有渗入骨血的对底层民生切肤的同情与关爱。他以他的良知和责任,以他的文学之笔反映这个社会的现实,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敏锐。

随感
  • S132***368
    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跃然纸上。他们中有朴实憨厚、一心扑在建设事业上的工人,有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干部,还有心怀理想、积极投身建设的知识分子。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但都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汇聚在“中国制造”的伟大旗帜下,为了共同的目标——让祖国繁荣富强,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携手并肩,砥砺前行。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责任与担当,看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更看到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
  • S132***998
    读《中国制造(红色经典)》有感 翻阅《中国制造红色经典》,百年工业奋斗史跃然眼前。革命年代,军工先驱以简陋工具、稀缺原料白手起家,官田兵工厂等从无到有,用智慧与热血保障武器供应,诠释绝境中的责任担当;建设时期,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中起步,凭借坚韧意志与无私奉献,以“一五”计划为起点夯实工业根基。 如今,新时代中国制造凭借科技创新实现飞跃。高铁、5G、航天等领域成果惊艳世界,彰显中国智造实力。从艰难求生到全球领跑,红色精神始终是中国制造的灵魂。它激励我们在新时代传承奋斗基因,以创新突破续写制造强国新篇章。
  • S19114336092
    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非常好看,会继续看的爱了爱了
  • 顾娥佩兰
    读《中国制造(红书经典)》,如置身改革浪潮的漩涡。周梅森以平轧厂改制为切口,剖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阵痛与突围。书中高长河们以"断臂求生"的魄力打破体制桎梏,田立业们用生命诠释公仆担当,在权力博弈与利益纠葛中,勾勒出一幅改革者的群像史诗。当姜超林在洪水中筑起血肉长城,当孙亚东面对恐吓坚守反腐底线,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命运,恰是中国制造崛起的精神注脚。掩卷沉思,从"世界工厂"到"中国智造",变的是技术迭代,不变的是书中激荡的改革勇气与实业初心——这或许就是周梅森留给时代最珍贵的启示:真正的中国制造,从来不是冰冷的生产线,而是无数滚烫的灵魂在困境中突围的力量。
  • S132***091
    好看
  • S131***772
    斑驳的金属表面布满岁月刻痕,操作台残留着深浅不一的指印,仿佛仍能听见上世纪六十年代厂房里此起彼伏的轰鸣声。这台机床是中国制造红色基因的具象载体,承载着一代人用双手托举工业梦想的滚烫记忆。1953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工人们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浇筑地基,用血肉之躯搭建起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苏联专家留下的图纸上,铅笔批注密密麻麻,记录着中国技术人员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艰辛探索。当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轰鸣着驶下生产线,车轮碾碎的不仅是冻土,更是百年工业积弱的困局。这种白手起家的倔强,在三线建设时期达到巅峰。无数科研人员隐姓埋名,在西南腹地的山洞里,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完成了原子弹核心部件的精密计算,让中国制造在核技术领域实现质的飞跃。
  • S131***703
    那些英雄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 S131***776
    很好看感受颇深
  • S131***776
    《中国制造》以改革开放为时代画卷,铺开基层干部引领群众破局奋进的热血篇章。书中主人公扎根土地,把百姓呼声当作改革号角,为解企业改制困局、纾解下岗就业难题,顶风沐雨奔走于车间街巷,让“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泥泞中开出希望之花。改革路上,资金链断裂的冰窟、观念碰撞的火星、利益调整的暗礁此起彼伏,他却如磐石般挺立于时代浪潮,带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闯劲,率领团队在荆棘中踩出坦途,让“艰苦奋斗”的担当在攻坚中淬火成钢。更动人的是字里行间涌动的团结伟力——政府大院的灯火与工厂轰鸣交相辉映,党员干部的蓝图与群众期盼同频共振,众人用双肩扛起改革巨轮,让“上下同心”的共识在汗水中凝结成推动时代的磅礴力量。这部作品如同一面棱镜,既折射出改革开放征程中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更让读者在红色叙事里触摸到“人民至上”的滚烫温度。合上书本,耳畔仿佛仍回荡着改革者的足音,那是奋斗者的誓言,更是新时代青年砥砺前行的精神灯塔,指引我们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以初心为帆、以担当为桨,在时代洪流中续写属于这代人的红色荣光。
  • XXY
    看到梁清平、刘华波、姜超林三位老同志在岗期间办实事再到高长河这里改革重任在肩,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