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 文学理论/ 道德经
文学理论
道德经
作者:老子、黎福安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85章)

【简介】《道德经》又称《老子》,共五千余言,分上下两篇,通行本中,前三十七章为上篇,以“道”开头,称《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篇,以“德”开头,称《德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道家哲学的首部经典。它与《论语》一起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影响了中国人两千五百多年的哲学观。本书原典以通行本为底本,并进行注释和译文,同时收录道教代表黄元吉的《道德经讲义》和玄学代表王弼《道德经注》两部著作。

随感
  • S137***948
    读《道德经》四五、四六章,越品越觉实在。大成若缺,完满从不是没瑕疵,就像生活里的小事,看似不完美反而长久。大盈若冲,真正富足的人从不多张扬,内心踏实比表面光鲜管用。四十六章说,天下有道,马就用来耕田;天下无道,马就得去打仗。这道理特好懂:日子顺了,资源都用在过日子上;要是乱了,本该养人的东西也会变成负担。做人做事也一样,别追着“完美”“满盈”跑,留点儿余地、少点贪念,日子反而安稳。简单活着,不折腾,就是最实在的智慧。
  • S137***948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老子的三连问,戳中世人取舍的迷思。名誉是外在虚光,财富是身外之物,唯有生命本身才是一切的根基。大学时光里,有人为绩点熬夜透支,为虚名疲于奔命,反倒背离了成长的初衷。“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过分执着终会招致损耗。与其困在得失计较中,不如看淡外物、守住本心。不被欲望裹挟,方能在喧嚣中保持清醒,让人生行稳致远,这正是老子留给我们的生存智慧。
  • S137***948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道的真谛从不在言语繁复,而在躬身践行。第四十一章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恰如成长中那些沉默的积累,看似无形却积蓄着磅礴力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揭示的规律,提醒我万物皆有次第,不必急于求成。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更令人警醒,柔不是弱,而是以弹性应对世事的智慧。求学路上,既要保持谦逊求道的初心,又要学会以柔克刚的从容,在沉淀中践行大道,方为成长之径。
  • S137***948
    读这三章,最直观的感受是“万物都有两面性”。第40章说“反者道之动”,就像冬天过了必然是春天,跌倒了才能学会爬起,反过来的变化才是事物发展的常态。第41章讲“大器晚成”,不用急着和别人比进度,有的人慢慢积累,反而能成大事,就像校园里那些踏实钻研的同学,终会有自己的收获。第42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更有意思,原来复杂的世界都源于简单的规律。生活里也是这样,不用把事情想得太复杂,顺着本质去做,人际关系、学业难题反而能迎刃而解。这三章教会我,接纳变化、保持耐心、回归本真,就是应对生活的好办法。
  • S137***948
    读《道德经》三十五到三十七章,最直观的感受是“顺势而为”的智慧。第三十五章说“执大象,天下往”,就像生活中顺着规律做事才轻松,硬拧着来只会事倍功半。第三十六章的“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其实就是待人处事的常理——愿意付出才能有收获,急着索取反而容易落空。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不是说啥都不做,而是不瞎折腾、不蛮干。就像学习不能硬熬时间,顺应自己的节奏效率才高;和人相处不用刻意讨好,真诚相待自然能长久。这几章都在告诉我们,做人做事少点执念、多点从容,跟着本质和规律走,反而能把该做的事做好,活得更通透。
  • S137***948
    三十章“不以兵强天下”诫人勿恃力逞强,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喻道之包容普惠,二者一脉相承。世间万物皆循自然之理,强争者往往速竭,顺势者方能长久。 求学处世亦当如此,不执着于一时胜负,以谦逊之心接纳差异,以包容之态对待得失。大道无形却滋养万物,做人亦应如道般,不居功、不张扬,在默默坚守中沉淀成长,于顺势而为中抵达远方。
  • S137***948
    《道德经》二六至二九章,以“重为轻根”警示立身之道,用“去甚去奢去泰”点醒处世之智。轻重之间藏定力,浮躁时当学“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守本心而不逐虚浮;取舍之际见格局,世事纷扰宜守“无为”之念,不贪极致、不逞强求。“物壮则老”的辩证智慧,恰如校园生活的隐喻:不急于求成,不偏执一端,方能在求学与处世中寻得平衡。这份顺应自然的通透,正是滋养心灵、沉淀成长的良方。
  • S137***948
    《道德经》十七至二十章藏着处世智慧。“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的滋养无声却有力,恰如校园中默默付出的师长,不求彰显却惠及众人。“绝学无忧”并非弃学,而是挣脱功利枷锁,在知识中寻本心。 “众人熙熙,我独泊兮”提醒我,在浮躁的校园生活中,当守一份清醒,不盲从潮流。这些文字如清风,让我明白,顺应自然、坚守本真,在学业与处世中保持淡然之心,方能行稳致远。
  • S137***948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道尽处世与修身的真谛。在喧嚣的校园生活中,我们常被学业压力、社交纷扰裹挟,心难安宁。“虚”是清空杂念,不被浮躁左右;“静”是沉淀自我,在专注中明晰方向。 万物循环有常,正如“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学习亦需遵循规律,厚积薄发。守住内心的宁静,方能在纷繁中保持清醒,在忙碌中觅得平衡。这不仅是古人的智慧,更是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路上应秉持的心态,以虚静之心接纳挑战,方能行稳致远。
  • S137***948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初读便觉振聋发聩。世人总为外物所累,得宠则喜、受辱则忧,皆因过分执着于“自我”的得失。老子所言“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并非否定肉身存在,而是点醒人们跳出执念桎梏。 身为大学生,学业竞争、社团评价皆易成“宠辱”之源。若能以“无身”之心境看待得失,不因赞誉而骄、不因批评而馁,方能在喧嚣中守得本心。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看淡外界的评判,方能在成长路上轻装上阵,寻得内心的安宁与自由。
同类书籍推荐
  •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顾随
  • 诗的八堂课
    江弱水
  • 雷雨(名师导读)
    李锦超
  • 红岩(名师导读)
    牟颖
  • 大师课:古代常识
    吴晗
  • 止学
    王通